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引導4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如何引導4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1 20:43:47

孩子總以自我為中心,不僅會造成人際交往的困難,束縛接納世界的心胸,更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本期心育V案例中的小科宇像個憤怒的“小刺猬”,總讓身邊的人很“受傷”。在家校齊心共育下,他最終去自我中心化,走出了内心的“小狹隘”。

專家檔案

如何引導4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蠻橫不講理像個)1

蔡蓉:南岸區江南小學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南岸區心理健康骨幹教師、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育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兒童學習潛能測評師、中級心理沙盤師、美國正面管教學校講師。

案例呈現

一不順心就暴怒 男孩多次埋怨班幹部“不公平”

“李老師,你立刻解除王俊浩班長的職務,現在就解除!”四年級的科宇憤怒地跺跺腳,站在教師辦公室對着李老師吼道。

李老師和顔悅色地對科宇說:“科宇,你很憤怒?發生什麼事情讓我的科宇這麼憤怒?”

科宇擡頭,惡狠狠地盯着李老師。李老師輕輕地拍拍科宇的肩,牽着他的手,坐到旁邊的椅子上,耐心地聽他說。

“哼,王俊浩是王八蛋!”科宇憤怒地喊着。看來又是關于公平的事情,李老師說:“科宇,他又不公平了?”

科宇突然哭起來,邊哭邊數落王俊浩:“這本來就不公平,就是不公平!體育課收器材,明明我第一個舉手,結果班長不喊我……原本我可以得到體育老師最後的一顆星。我不服氣,王俊浩就是王八蛋……”

這樣的場景,本學期已經是第三次了,科宇每次都是怒氣沖沖地找到李老師,反映他認為的“不公平”,要求李老師處罰某個班級幹部或者同學。

輔導過程

成因分析:三大因素 造成男孩“性格冰山”

科宇是四年級的男孩,他思維活躍,喜歡展示自己。上課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如果老師不讓他回答,他會感到不公平,站起來要求給予機會回答。有的老師為了維持課堂秩序,會把機會讓給科宇,他如願以償後就乖乖坐下;如果老師不予理睬,他就很難控制情緒,在課堂上做惡作劇,大吵大鬧,甚至走上講台頂撞老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科宇這樣的行為隻是表象,其行為背後的原因如下:

1.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科宇從小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環境中,得到長輩的百般呵護,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有家人或者保姆代勞,習慣了别人讓步,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2.自我意識覺醒:四年級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關鍵期,他們的思維形式向抽象思維過渡,分析問題時開始确立“自己”的位置,在反複思考、比對中開始認識自己的行為與他人行為的關系,并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當父母、老師看不到他獨立的願望和趨勢,就會被他認定為是對自我的否定。

3.缺乏足夠的親子關愛:科宇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平日裡工作特别忙,疏于與孩子溝通。尤其是科宇的母親,長期在外工作,很少給予孩子及時的關愛。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曾說過:“得到母親的愛的孩子将會終生自信。”母愛被認為是無條件的、最堅強的,是孩子生存的基礎,缺乏母愛會使孩子對自己的存在缺乏認同和自信,無法從容地接納自己。

第一階段

心理繪畫遊戲 探尋問題根源

科宇在李老師的陪同下,走進學校“心靈氧吧”。初次見面,他用敵意的眼神看着我,說:“你們想來逼我說出心裡話?”我微笑着搖搖頭,對他說:“我們來玩一個遊戲——畫畫,老師知道你非常喜歡畫畫呢。”

在我的引導下,他用15分鐘畫完了“房樹人”。原來他一直被困在全家人的高期待、高控制中。為了更加深入地探尋問題根源,我們開始分享繪畫的内容:

◎問:這幅作品很有創意,老師很好奇哪一個人是你呢?

◎答:我在這個中間,四周都是高牆,被困在這裡。

◎問:看着畫面中的這個“我”,此刻你的感受是什麼?

◎答:難受、憤怒,他們都是故意的。

◎問:看着這幅作品,你想做什麼樣的改變?

◎答:這個“我”想跑到外面去。如果不讓我出去,我就與他們對着幹(科宇說着說着就淚流滿面)。

◎問:在這幅作品中,有哪些人物或者事物可以幫到你?

◎答:心理老師、表姐、我的鄰居小蘋果。我想去找爸爸,讓他多陪陪我。

第二階段

暢所欲言話美好 小手認真繪藍圖

繪畫療法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讓繪畫者利用非言語工具,通過繪畫創作過程,将潛意識内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呈現出來,并且在繪畫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

在第一階段中,用“房樹人”與科宇探讨原生家庭情況,探索科宇内心深層的原因,了解他内心的真實想法。接下來進行資源整合,發掘内心的期待。

◎問:你期待爸爸媽媽陪伴你,說一件你印象中最幸福的事情。

◎答:爸爸媽媽牽着我的雙手,我們一起去遊樂園坐過山車。媽媽因為膽小,在過山車上尖叫,哇哇大哭。我和爸爸拉着媽媽的手安慰她。

◎問:你眼中的幸福家庭是什麼樣的?

◎答:放學一出校門,媽媽就等着接我。我們一起回家吃飯,而不是去上各種培訓班……我還是畫畫吧,把這樣的畫面畫下來。

◎問:(指着畫面)這些繪畫作品看起來好溫馨,為了擁有這樣幸福的生活,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努力呢?

◎答:爸爸媽媽上班很忙,我主動幫助做家務,和保姆阿姨一起做晚飯,等待爸爸媽媽回家一起享用美味的晚餐……我遇到困難,主動向爸爸媽媽求助,盡量不發脾氣。

◎問:你期待爸爸媽媽有什麼樣的改變?

◎答:我期待爸爸媽媽像老師一樣溫柔,他們不要随意打斷我說話,不要随便發脾氣,更不要動手打我。他們可以耐心聽完把話說完,好好和我說話……

第三階段

家校齊心共育 助力孩子成長

在科宇班主任老師的幫助下,科宇的父母到學校參加“與孩子一起成長”讨論會,與班主任老師、心理老師一起讨論家校共育的方法。我們引導科宇父母作出相應改變:

1.每天與孩子交流30分鐘,傾聽孩子的心聲。

◎微笑:給孩子一個微笑,可以讓孩子感覺被接納、被關注,産生安全感,敢于去表現自己。孩子可以非常準确地感受到家長的情緒,要盡量避免把工作生活中屬于大人的情緒帶給孩子。

◎傾聽:孩子講述自己身邊的故事,無論是真是假,一定要耐心地聽完。在傾聽孩子講述的過程中,不要做任何的評價,更不能打斷孩子的話語。等孩子講完以後,再引導孩子往積極方面去認識和評價。

◎回答: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耐心地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法。

2.擁抱孩子,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愛。

孩子上學前,給孩子一個擁抱,鼓勵孩子在學校好好表現,“開心一整天”;放學回家,給孩子一個擁抱,表揚孩子一天的學習很努力,“表現得特别棒”;睡覺前給孩子一個擁抱,和孩子說聲晚安,“明天會更加美好”。

3.提供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機會。

讓孩子與其他家庭的孩子一起遊戲、玩耍,參加共同的活動。

在剛開始階段,孩子可能存在反對的心理,家長要嘗試着引導孩子去接觸不同類型的同伴,和他們一起遊戲,讓孩子把最開心的時刻用文字記錄下來:開心時刻的感受是什麼?經過怎麼樣?家長嘗試與孩子一起分析開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與小夥伴一起玩耍克服了困難、解決了問題、學會了和睦相處。

适當放手 幫助孩子“去自我中心化”

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通常根源在家庭,表現在學校。對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家長要引導孩子積極參與活動,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專家支招

1.适當放手,引導孩子超越“自我中心”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人的一生要曆經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相應的核心任務,當任務得以完成,才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引導孩子超越“自我中心”,這需要對孩子的成長适當放手,充分相信孩子,給予他們鍛煉的機會。這樣他們才會和朋友互助互利協同合作,為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礎。

2.參與勞動,找到孩子的價值感

小學階段主要是以培養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為主,讓孩子學會日常生活自理,感受勞動的樂趣。如:洗衣服、疊衣服、收拾房間等,讓孩子享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讓孩子做好個人清潔衛生,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找到自我價值感。

3.換位思考,提升情緒識别能力

換位思考是人際關系中非常重要的溝通技能。換位思考意味着耐心傾聽,感受他人内心世界。當了解到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時,便能理解、接受這個不同是客觀存在的,才能讀懂他人,進而與他人建立鍊接,順利溝通。

文:蔡蓉 來源:《時代信報·新家長》1069-1070期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标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衆号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