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魏延腦後反骨

為什麼魏延腦後反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4:32:44

本文隻說小說,不說正史。

要說《三國演義》中誰死得最冤?魏延算一個。

魏延對蜀政權是有大功的,他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投奔了劉備,為劉備占荊州立下大功,荊州可是劉備站穩腳跟的根本。後随劉備入川,由于勇猛過人,屢有戰功,升為牙門将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将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将,劉備稱帝後,拜鎮北将軍。諸葛亮時期,每次北伐都是絕對主力,官封涼州刺史、封都亭侯等。諸葛亮魂斷五丈原後,按常理,無論資曆、才能、級别,軍事大權都應交付魏延,但諸葛不但托付後事時不叫魏延,還在死前設計,唆使楊儀故意激反魏延,最後被馬岱在身後偷襲斬殺,後以謀反罪被滅族。

為什麼魏延腦後反骨(冤魏延天生有反骨)1

那麼,魏延真的有謀反之心嗎?

我們來看看《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五回《 孔明預伏錦膏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中是怎麼說的。

諸葛亮知道自己不行了的時候,臨終前已暗中安排大軍撤退,他命令魏延負責斷後,并叫尚書費祎前往魏延營中傳達了這一命令,兩人之間有一段對話:

祎 曰:“昨夜三更,丞相已辭世矣。臨終再三囑付,令将軍斷後以當司馬懿,緩緩而退,不可發喪。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

延曰:“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

祎曰:“丞相一應大事,盡托與楊儀;用兵密法,皆授與姜伯約。此兵符乃楊儀之令也。”

延曰:“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他隻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從二人的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盡管魏延得知了諸葛亮的死訊和安排,心理雖有所不滿,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繼續北伐,攻司馬懿,而不是謀反。他認為楊儀不足以擔當大任也是正常的,因為楊儀畢竟隻是一個管後勤的文官,不懂軍事,魏延說的有道理啊,雖然從諸葛亮事前的安排來看,也是将魏延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他心中畢竟不服,心裡就不平衡了,于是對費祎發起了牢騷:“丞相當時若依我計,取長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軍、征西大将軍、南鄭侯,安肯與長史斷後!

而這恰恰正好是諸葛亮設的連環計所要的效果,因為要逼反魏延首先就要激怒他。

費祎從魏延營中回來後,将魏延的牢騷轉述給了楊儀。楊儀說道:“丞相臨終,曾密囑我曰:魏延必有異志。今我以兵符往,實欲探其心耳。今果應丞相之言。吾自令伯約斷後可也。”魏延得知楊儀撤退之後大怒,于是便和馬岱商量:“公肯相助否?”岱曰:“某亦素恨楊儀,今願助将軍攻之。”事情發展到這個時候,魏延已然起了殺意,但他的本意明顯是殺掉楊儀和費祎。

魏延在和楊儀交鋒時部下散去大半,此時魏延依然沒有造反之心。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将軍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圖霸業,乃輕屈膝于人耶?吾觀将軍智勇足備,兩川之士,誰敢抵敵?吾誓同将軍先取漢中,随後進攻西川“。

可見,這時走投無路的魏延,仍然隻是想去投奔魏國,而不是攻蜀,而他不知道的是,馬岱是諸葛亮暗中安排在魏延身邊的一個殺手,目的就是找機會取魏延性命的,所以馬岱極力蠱惑魏延攻打蜀地。

所以現在看來,“魏延謀反”完全是諸葛亮精心設計的一場局。

而這一切的起因,說起來十分荒唐。

就是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天生”有反骨“。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說到,魏延殺了長沙太守韓玄救下了黃忠,大開城門迎接關羽,關羽能拿下長沙魏延功不可沒,之後關羽便将黃忠、魏延引薦給了劉備,誰知諸葛亮見到魏延的第一面就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

劉備困惑不解,問道:“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諸葛亮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其實在當時三國亂世之中,諸葛亮的前二個說法根本是扯談,連劉備自己都幾易其主,獻地者更是常事,如果按照這二條标準,劉備身邊的将領都得斬頭,因此讓諸葛亮對魏延起殺心的就隻有一個理由:魏延腦後有反骨。

而“反骨”這個說法更是扯談: 魏延又不是光頭,腦後長發遮蓋,可能還有頭盔、頭巾、帽子之類,諸葛亮你有透視神功啊?羅貫中雖然沒有說破諸葛亮殺魏延的動機,其實目的很簡單:當時劉備正用人之機,說殺肯定不是真的,真正的目的無非是怕魏延因功持驕,要殺殺他的威風和銳氣,以便今後更好地利用他。

為什麼魏延腦後反骨(冤魏延天生有反骨)2

這也為諸葛亮後來殺魏延埋下了伏筆。

實際上,就是諸葛亮最後要殺魏延,也不是因為魏有“反骨”,而是另有考量的: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手握重兵,資曆深,功勞大,身經百戰而不死,有很強的帶兵打仗能力,但他畢竟草莽出身,性格上極為自負(從他多次提出兵出子午谷這件事就可見),是個賭徒,諸葛亮在世時尚能約束他,不在世時,阿鬥能制約他?想想都可怕啊!

以諸葛亮生性多疑、一生謹慎的性格,他能對魏延放心?

所以,魏延必死。悲劇無可避免。

另外,古人都很迷信,三國時期谶緯、夢兆、童謠滿天飛,諸葛亮就是個預蔔大師,我們從迷信的角度看,魏延也必死:

這個秘密就在于魏延的名字上,魏(政權)--延(續),這不是大忌嗎?所以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面處處疑忌,一面又惜魏延之智勇,故而很不情願地嘗試着用魏延,但在關鍵時刻,發現魏延果然屢屢“延魏妨蜀”,尤其是魏延撲滅諸葛禳星之燈,壞了諸葛增壽——向天再借幾十年——的好事的時候,最終決定不能将伐魏大業交給這個叫“魏延”的人,這個魏延是既不能用又不能縱——如果魏延降了魏,魏政權無疑是錦上添花,延續的可能性大增,而蜀漢的滅亡(劉禅,劉氏禅位)肯定更加迅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魏延死,讓“魏不再延”,以便去掉諸葛長久以來的這塊心病。

諸葛亮可能也預見到司馬代魏的必然趨勢,出于加快“馬岱(司馬代魏)”的進程以便引發魏政權内亂而有利于西蜀苟延殘喘的考慮,諸葛亮便精心設計了馬岱殺魏延的圈套。

小說為此安排了一出好戲:

第一,諸葛亮與楊儀、姜維、費祎等密謀定計,諸葛亮交給楊儀謀殺魏延的錦囊妙計;

第二,命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楊儀統軍先撤;

第三,派費祎激怒魏延;

第四,暗伏馬岱在魏延身後;

第五,南鄭城下楊、魏對陣鬥嘴;

第六,馬岱蠱惑魏延反蜀,并下黑手襲殺魏延;

第七,馬岱取代魏延爵位,實現“馬代魏延”。

你說魏延死得冤不冤?

文/風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