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天帝的孫女很擅長織布,每天負責給天空織彩霞,久而久之,她逐漸厭倦了這枯燥的工作,于是偷偷下凡嫁給了人間的牛郎,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天帝知道後非常生氣,于是把織女捉回了天宮,隻允許兩人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見一次。就這樣一年又一年,人間的喜鵲都被他們的堅貞愛情所感動,在牛郎織女相會的地方搭起了鵲橋。這是我們最熟悉的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那麼你知道這個故事最早是從哪裡來的?
牛郎織女最早起源于我國的星象文化,很早以前,古人把星空劃分成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星區,稱為“分星”,接着他們又把地面也劃分成了各種區域,叫做“分野”,并且天上的星區和地上的野區一一對應,不同區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比如天上有6顆星組成了牛的形象,旁邊的9顆星連起來像一片田地,于是古人就認為這裡是耕作的地方,牛郎星就是其中最亮的那顆星星。同理,牛郎星的對面有三顆星連起來就像是在用漸台織布,而織女星就是裡面最亮的那顆。當美麗的星空被人格化的時候,一個美好的故事就此誕生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從何而來?為什麼要選七月初七相會?在距今三千年前的《詩經》-小雅·大東 裡面,首次出現對 牛郎織女隔着銀河相望相思的描寫: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說銀河北面的織女星每天移動七次,但織出來的雲彩卻不成章法,而銀河南面明亮的牽牛星也不好好駕車工作了。像極了少男少女們的懵懂愛情。
就這樣,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逐漸流傳開來,直到公元四百多年,南朝梁殷芸寫了一本《小說》,裡面出現了更加完整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内容與我們今天熟知的故事很接近,不同的是,同意牛郎織女結婚的是天帝,分開他們的也是天帝。更有意思的是,這本書裡還寫道,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喜鵲頭上的毛都會脫掉,因為它們去搭鵲橋,頭被踩秃了......就問這作者是不是故意的!
說完牛郎織女,我們來看七月初七這個日子。為什麼牛郎織女要選這一天相會呢?這與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有關。
古代人認為,每月的“重日”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吉日,而“七”是一個時間值,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這個在我國傳統習俗中很常見。
另外“七七”也是生命周期,《黃帝内經》中提到"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是說男子以八歲為一個周期,女子以七歲為一個周期,一七換牙,二七來生理期,三七身體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生命值達到最高點,五七面容開始焦黃并且開始掉頭發,六七頭發變白,七七“形壞而無子”,一個生命周期結束。 而回看牛郎織女,故事是以織女為核心,因此,綜合來看,七月七這個日子既象征吉慶美好,又代表時間周期結束,牛郎織女選在這一天相會也是再好不過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