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今年遇屬相年,欲買護身符,相約一起去珠寶首飾店購買配飾。
店員推薦買觀音玉吊墜佩戴,能逢兇化吉,遇難成祥!還道選購分男女的,觀世音菩薩也分男女的!
尤其是西遊記中的女觀音形象,早已在群衆心中成了定格。
真是如此嗎?觀音菩薩到底是男是女?還是本就是心中所想也即虛無?
談起觀音菩薩,很多人的腦海中會情不自禁地浮現出這樣一位慈眉善目的形象:頭頂光圈,腳踏蓮座,左手拿着淨瓶,右手持柳枝,面露微笑,似乎正瓶中甘露灑向人間,把幸福帶給世人……但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觀音菩薩的微形象其實并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女身。
觀音菩薩也稱觀世音菩薩,其傳入中國大約是在魏晉時代,但是随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印度的觀世音形象在中國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
觀世音傳入中國之初,這是以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堂,甚至還留有兩撇小胡子。
南北朝以後,觀世音幾乎完全變成女菩薩模樣,其形象、面龐妩媚秀美,儀态端莊華貴,又不失穩重的氣質。
那麼,觀世音菩薩到底是何種性别呢?
如何看待一位在印度具有種種身世,傳入中國後又由男觀世音變為女觀世音這種現象呢?
印度《悲華經》上說,觀音原來是轉輪王的兒子,名叫不熙。他曾與父親一起跟随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發誓說:“要排除衆生一切苦惱。苦難衆生,隻要一心念我的名字,我就能即時觀其聲音。幫他脫離苦海。”
釋迦牟尼為不熙的決心所感。親自為他授記:“善男子,你要拯救三惡道一切衆生,斷除衆生煩惱,使他們往生樂土。善男子!我就給你取名觀世音。”
據說觀世音最初的藝術原型是古印度婆羅門教中一對可愛的孿生小馬駒,所以又叫“雙馬童神”。
佛教産生後,其藝術形象變為一匹小馬駒,名稱“馬頭觀世音”,為一慈眉善目的菩薩。
後來這一形象又被人格化,表現為威猛的男相形象。
觀世音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在一段時間内依然是男相,如河北平泉出土的北魏太和年間的銅鑄的觀世音立像,形象粗犷威武,衣飾樸素。
但是,後來他為什麼變成了女相呢?
一種說法 : 唐太宗做了皇帝後,見萬民尊崇觀世音菩薩,認為居此地位的男人隻能是真龍天子,獨一無二,所以就下令将觀世音的形象由男相改變為女相了。
又說因其名字中的“世”字與皇帝名稱相同,為避諱而删去,就改稱為觀音。
另一種說法 : 觀音像的變相更多地取決于當時人們的審美愛好。
按佛法所說,觀音菩薩有32種應變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觀音為說法需要,常常變換性别和身份。
因此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把他們所喜愛的女性美賦予了心目中敬仰的觀音菩薩,女相觀音便逐漸出現在寺廟之中。
到了唐朝,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藝術家便把對女性的愛戀之情移植到觀音雕像上。
從唐朝開始觀音像從此固定為體态婀娜、神态妩媚、服飾華麗、富有風韻的女性行像了,也即女相了。
也有人認為,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就像母親呵護兒女一樣對待芸芸衆生,所以顯現的是慈祥和善、儀态端莊的女身形象。
還有人認為,南北朝時期女性佛教徒日益增多,而佛教四大菩薩中唯有觀世音菩薩最具女性心腸。
另外,“男女授受不親”,女性教徒供奉男性菩薩也不成體統,于是觀世音菩薩就變成女身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有言:“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在救苦難時,為方便教化不同類型的衆生,會有三十二應身,随機變化。而這三十二應身是沒有男女身之分的。
由此我們可知,觀世音菩薩沒有所謂男女差别。
男性或女性的形象僅僅是一種對善男信女的示現!是觀世音菩薩為了方便度化衆生而顯現的一種“相”而已!
原來,心有善念,佛就在心中!觀音菩薩也不過是心中所想也即虛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