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一件巨大的青銅器出土了,這就是國之重寶__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由商代後期的王室所鑄。
司母戊鼎鼎身呈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下面還有四根圓柱形的鼎足,整個鼎重約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9.2厘米,鼎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為此鼎的形狀有點像馬槽,所以又俗稱“馬槽鼎”。
司母戊鼎紋飾美觀,工藝精湛。除鼎身四面的中央部分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餘鼎身各處都有紋飾。長方形素面周圍的鼎身部分以饕餮紋作為主要紋飾,四處交接處,則飾有扉棱,扉棱上飾有牛首,下面飾有饕餮。鼎耳上也有紋飾。鼎耳外廓有兩隻面對的猛虎,虎口中含有人頭,鼎耳側則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上各飾有三道弦紋,弦紋之上各飾以獸面。其造型、紋飾和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堪稱商代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作。
1939年3月的一天,河南安陽五官村的村民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裡用探杆探尋文物。突然,他的探杆觸到了一個硬物,并且硬物還使得堅硬的探頭卷了刃。昊希增心想,這個硬物很可能就是寶物。他和吳培文商量了之後,便召集了幾個村民于當天深夜開始了秘密的挖寶行動,到了半夜時分,他們終于看到了寶物__司母戊鼎。可是這隻鼎隻有一隻鼎耳,他們在泥土中尋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另一隻鼎耳。他們估計此鼎在埋入地下時,鼎耳也許就是斷的。
商代時期,治煉青銅用的是陶制坩埚,其形狀如同後來倒置的頭盔,因此也有人稱其為“将軍盔”。據估算,每個“将軍盔”可以熔煉約12.7千克銅,隻能鑄造中小型的銅器。如果想要鑄造司母戊鼎這樣的龐然大物,至少需要同時熔煉70多個“将軍盔”的銅水,這也意味着要求幾百人同時操作。這時,有人便提出了質疑:如此浩大的工程該怎樣施工呢?還有人認為當時的奴隸們先分别鑄好鼎耳、鼎足和鼎身,然後再把這些部分合鑄在一起,最後終于鑄成了司母戊鼎。
不過上面所述也隻是猜測,還都沒有得到論證。司母戊鼎的鑄造過程的确是一大謎團,因為即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都沒有人能再現鑄鼎的盛況。
司母戊鼎除了給後世留下鑄造之謎外,還讓人們對它鼎身腹内的“司母戊”銘文産生了種種猜測。
2011年3月6日中午12點,央視新聞頻道《新聞30分》播報的一條簡單的文物新聞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原來,主持人都将“後母戊鼎”播成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早在上世紀70年代,學術界就建議将“司母戊鼎”更名為“後母戊鼎”。司母戊鼎的銘文原本就是“司母戊”三個字,但是因為商代的字體較為自由,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所以“司”和“後”的字形是差不多一樣的。專家們經過深入研究後認為,此鼎很有可能與商王王後有關,因此将其讀為“後母戊鼎”更為恰當。不過,在剛剛發現此鼎的時候,并未對其仔細推究,便按照現代人的讀法将其命名為“司母戊鼎”了,後來的教科書中也沿襲了“司母戊鼎”。不過在2011年的3月底,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内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