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是大年三十了,在東北,按照傳統,除夕夜裡十二點鐘一到,是要煮餃子吃的。小時候,三十晚上吃了年夜飯,開始守歲。大人們圍在一起包餃子,小孩子就磕着瓜子,玩撲克,放鞭炮,提着用秫稭杆糊的紙燈籠挨家挨戶串門子。七十年代,一般家庭還沒有電視,物資也比較匮乏,一年到頭攢的那點好吃的都留在過年這幾天吃。剛進臘月,奶奶姥姥媽媽們就開始忙活起來,要給每人都添置一套新衣裳,要打掃廳堂,漿洗衣裳,還要烙粘豆包,一烙烙一大筐,要吃整個正月。
那時候,室外溫度零下十幾二十多度,室内爐火燒得旺旺的,窗戶上結着厚厚的冰花,平時不舍得點的一百度大燈泡把整個屋子照的铮明瓦亮。過年,小孩子都會分到幾塊餅幹糖果啥的,男孩子幾下子就吃完了,女孩就比較懂得細水長流,一塊餅幹一次啃一點,細細地品嘗。奶糖更是不舍得嚼,含一會再用糖紙仔細地包上,過一會再拿出來含一含。
小孩子們瘋玩了一天實在太困,衣服也不脫就睡着了,到了半夜十二點,爸爸媽媽煮好餃子,喊我們起來吃,我們一個個睡眼惺忪,迷迷糊糊地吃幾個,一轉身,躺下又睡着了。
那時候的年過得特别有儀式感,因為平時吃不到那麼多好吃的,人們對飯菜的香味也特别敏感,誰家炸魚了,誰家煮肉了,老遠就能聞到,不像現在,過年更像走過場,人們對吃什麼已不再期待,唯有一家團聚讓這一年中的幾天變得不尋常。
今年,因為疫情,在北京安家的女兒一家不回來了,在上海安家的哥哥一家也不能回來了,八十多歲的父母通情達理,說不給國家添麻煩應該支持。今天給老媽媽染了頭發,老父親還親自寫了對子,我前兩天也買了一條半米多長的鲅魚,三十準備包鲅魚、豬肉韭菜餡的餃子,視頻團圓,舉杯相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