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節風俗的由來

清明節風俗的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2 18:17:37

清明節風俗的由來?蘭州晚報訊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大家都在過清明節,可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很多人并不清楚2021年清明節即将到來,本報邀請民俗學者、甘肅省文史館館員鄧明先生為您詳說清明節,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清明節風俗的由來?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清明節風俗的由來(民俗學者詳說清明節)1

清明節風俗的由來

蘭州晚報訊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大家都在過清明節,可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很多人并不清楚。2021年清明節即将到來,本報邀請民俗學者、甘肅省文史館館員鄧明先生為您詳說清明節。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它既是農曆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期間的主要民俗活動就是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這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從古傳承至今。鄧明先生介紹說,曆史上,清明節與寒食節和上巳節有關,冬至後105日及其後第二天,分别為寒食和清明。傳說為紀念春秋時代被放火焚山而燒死的晉國介子推,人們禁火吃冷飯,實際上是改火禮儀的原因。古人取火比較困難,經常要保留火種,清明時斷舊火而取新火種。每年仲春季節,氣候幹燥,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春雷發生也易引發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産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寒食風俗在唐宋時比較盛行,到元代後漸漸衰落,明代雖然存有寒食之語,但禁火風俗幾乎絕迹。上巳節即三月三,是古代“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觞、郊外遊春等内容。踏青郊遊源于上巳節與寒食節,兩者共為清明節的源頭。

鄧明說,清明節同時還與農耕有關,它最初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作為節氣,就有農時方面的活動,蘭州農諺雲“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後來,清明由節氣演變成了一個節日,但是清明作為一個節日來推廣,不是因為農時,而是古人改火觀念的結果。隋代時,久絕的改火儀式複活,作為寒食終了的清明日的改火儀式,使寒食更盛。唐代時寒食成為宮中的活動,最終成了國家的節日。現在,清明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今人在繼承傳統習俗的過程,又賦予了這個節日新的内容。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彭維國

作者:彭維國

來源: 蘭州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