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詩經兩首筆記?知識點一、相關資料,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八年級語文下冊詩經兩首筆記?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知識點
一、相關資料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将其作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西漢以後被儒家學派尊崇為經典,奉為“六經”之一。《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詩經》的作品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風:是各地的民歌,分15國風,共160篇,是《詩經》中的精華,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産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複沓手法,體現民歌特色。雅:多是祭祀、宴會的樂歌和史詩,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頌:多是宗廟、頌神的樂歌,有“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賦:即陳述鋪叙。比:即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興:即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内容。
二、課文翻譯
原文: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關關:拟聲詞。
雎鸠:一種水鳥,一般認為就是魚鷹。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
淑:漂亮,美好。
逑:配偶。
雎鸠鳥不停地鳴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靜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參差:長短、高低不齊的樣子。
寤寐:指日日夜夜。
鐘鼓:鐘和鼓。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敲鐘,擊鼓。
樂:使……快樂。
長短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撈。文靜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追求她卻得不到,白天黑夜總是思念她。思念啊思念,竟翻來覆去難成眠。長短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采。文靜美好的女子,彈琴鼓瑟親近她。長短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挑。文靜美好的女子,敲擊鐘鼓使她快樂。
原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蘆葦。
溯洄:逆流而上。
溯遊:順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一片蘆葦很茂盛,露水珠兒結成霜。心上人兒,正在水的那一邊。逆流而上去尋她,道路艱難又漫長。順流而下去尋她,恍若站在水中央。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跻。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晞:幹。
湄:岸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一片蘆葦又密又繁,露水珠兒不曾幹。心上人兒,正在那岸邊。逆流而上去尋她,道路險阻又高難。順流而下去尋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未已:還沒有完。
涘:水邊。
右:彎曲。
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一片蘆葦密茫茫,露水珠兒還沒有完。心上人兒,正在那水邊。逆流而上去尋她,道路險阻又曲折。順流而下去尋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塊陸地上。
三、問題歸納
關雎
1.開篇用什麼手法?有什麼作用?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開篇起興,在河心小洲上“關關”鳴叫的雎鸠鳥,情誼深摯,互相唱和的樣子,與君子、淑女和樂恭敬地相處非常相似。寫雎鸠鳥是為了引起讀者的相關聯想,醞釀氣氛。然後進入正題,抒寫自己的傾心所思和強烈向往,提出文靜美好的女子才是小夥子的理想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詩的綱目,統領全篇。
2.“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這裡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以景物為出發點,借景抒情,用時而向左,時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動作,隐喻這個男子對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3. 如何理解詩歌中滲透的感情?
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它既寫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細微,止當所止,雖然有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于難以自拔的境地。所以,此詩的感情率真、淳樸、健康。
蒹葭
1. 開篇描寫景物有什麼作用?
用水邊的秋景起興,給人以凄清之感。
2. 全詩重章疊句有何作用?
重章疊句更顯韻味悠長,一再“溯洄”“溯遊”,幾度求索,表現了主人公對心儀女子的情真意切。反複詠唱,強烈地表達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強化了詩歌的抒情性和音樂美。
3. 談談每章的前兩句寫景,後六句寫人的樣式有怎樣的含義和作用?
首先,由景生情,寫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給人蕭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環境氣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寫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現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寫道路的險阻,表現主人公對愛情的執着追求和怅惘情懷。這樣構思,給詩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隐若現、朦胧缥缈之感。
四、課文主題
《關雎》是一首優秀的愛情詩,描寫了一位青年執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反複傾訴内心纏綿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來能與意中人美滿地結合,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與期盼之情。
《蒹葭》生動地再現了一個執着地尋求愛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尋之路的艱難與漫長,表達了尋而無果的無限惆怅之情。
課後思考探究
一、“蒼蒼”“萋萋”“采采”描繪了蒹葭的繁茂;“為霜”“未晞”“未已”體現了時間的推移;“方”“湄”“涘”體現了空間的轉換;“長”“跻”“右”體現了道路的艱難;“央”“坻”“沚”表現了“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這種手法既開拓了詩的意境,豐富了詩的内容,又增強了詩的音樂性和感染力,增強了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這樣不僅有回環往複、一唱三歎之美,而且有層層遞進、步步升華意境的作用。
點撥:首先要認真閱讀詩歌,找出不相同的重點詞語,然後分析其在表情達意上的細微差異及效果,然後再從整體上分析重章疊句的形式在表現主題及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二、《關雎》中運用比、興的詩句:“關關雎鸠,在河之洲”兩句為興而比,“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右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也為興而比。
舉例分析:“關關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天性溫順,可比淑女之娴靜;雎鸠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采荇菜的淑女;“關關”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蒹葭》中運用比、興的詩句:“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為比,“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幾句起興。
舉例分析:《蒹葭》中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三、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方面都體現了詩歌的朦胧美。詩歌沒有直接描寫、傾訴主人公對伊人的思念之情,而是采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産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隐若現、朦胧缥缈之感,達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效果。
四、朗讀背誦略。
節奏:四言詩每句一般兩字一頓。如“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起來極具節奏感。
韻律:《關雎》采用偶句入韻的方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之”字不入韻,而以“之”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蒹葭》全詩三章,每章隻換了幾個字,這不僅收到了重章疊句、反複吟詠、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而且産生了将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詩中還巧妙地運用了如“蒼蒼”“萋萋”等疊字,使全詩聲情兼備。
五、示例:喜歡。這樣的翻譯口語化,通俗易懂,基本上講明白了詩歌的意思。
荇菜長短不一,挑選從左到右。
女子美麗賢淑,鐘鼓響起悅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