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課堂九大困惑?嚴肅又活潑的課堂是所有老師的追求但是對大多數老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來說,這其中的平衡卻很難把握:活潑多了,容易亂;嚴肅過頭,又會死氣沉沉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幾個掌握課堂秩序的方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青年教師課堂九大困惑?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嚴肅又活潑的課堂是所有老師的追求。但是對大多數老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來說,這其中的平衡卻很難把握:活潑多了,容易亂;嚴肅過頭,又會死氣沉沉。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幾個掌握課堂秩序的方法——
一位網友在網上發帖子:
我是小學語文老師,對學生我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對他們“緊”了,平時上課根本沒有幾個人回答問題,對他們“松”了,他們就騎到我頭上來了。郁悶啊……
這位網友所說的情況比較普遍,這樣的“問題”時常困繞着一些教師,特别是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需要讓他們積極活躍,成為展示自我的主角。同時這也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沒有進行恰如其分的“控制”,課堂表面上看似熱鬧,實質難免出現雜亂。反之,如果“控制”過頭,那課堂看起來很有紀律,但又可能宛若一潭死水。
因此,教師的“主導”尤為重要。
可以說,課堂“控制”出現問題,歸根結底是教師不知道如何去“導”的問題。如同那位網友一樣,年輕教師容易陷入師生關系的兩個極端。
對此,教師應該如何去“導”,才能實現對課堂的有效“控制”呢?
一
讓學生遵守“遊戲規則”,
還是服從教師的“命令”
很多時候,所謂課堂上的“紀律”都是教師制定的,有些還是教師上課時臨時想的,而且“紀律”的内容基本上是限定學生不能做什麼,卻極少指明學生可以做什麼。隻要學生妨礙了教師課堂教學的意願,就會被“鑒定”為“違反紀律”了,甚至有些教師連這樣的“紀律”都沒有向學生說明,一切憑自己說了算。
這樣的課堂氛圍,使學生隻能處于被動的從屬位置,其課堂主人的意識與教學主體的地位無從體現。
如此一來,教師時常挂在嘴邊口口聲聲強調的“課堂紀律”就會被學生理解成專門對付他們的一種“專制”的代名詞了。
這麼說,難道課堂就不用“紀律”了嗎?不,當然要“紀律”,但這種“紀律”應該是由師生一起商議,共同讨論出來的一些“規則”,來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這才談得上有“群衆基礎”,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主動去接納并樂意去執行和維護。
鑒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我是這樣設置情境引導他們的:
教師:為何要在校門口的公路上畫斑馬線呢?
學生:我知道,那是“人行道”,是讓我們這些行人過公路用的!
教師:如果我們過公路不走“人行道”好不好?
學生:不行的,我們人這麼多,很容易被車撞着的,上學期沒有畫上“斑馬線”,不就有一個六年級同學的腳被車軋了嗎?畫上“斑馬線”讓我們走“人行道”,是為了行人和司機更安全……以前沒有“人行道”,大家都是亂走的!
教師:說得對!有了交通規則,大家的行動不但方便,而且也安全了。你們再想想,自己知道或做過哪些事和活動必須要有規則才行,否則就沒辦法進行下去了?老鷹抓小雞、跳橡皮筋等遊戲也有規則。
學生:乒乓球、籃球、羽毛球等各種球類活動都有規則。
教師:是啊,生活中很多事情和活動都有自己的一些規則,這些規則可以讓每個參與者都能更好地進行活動。現在,我們這麼多人在一個教室裡也需要一些“規則”來讓課堂的教與學能靈活而又有秩序地進行下去,所以,我們有必要一起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規則來……
接下來,我就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條上,然後收上來共同對這些想法進行讨論、梳理、修改,整理出有代表性的作為課堂上的“規則”,讓大家遵守。
在這些規則中,下面幾條是最根本的,因為它指向師生在課堂上最普遍的四種行為——“說”、“聽”“讨論”和“插嘴”的注意點:
1.無論是老師,還是某個同學說(包括提問和回答問題),全班同學都必須保持安靜,認真傾聽。如果誰有想法或不同意見,也要在說的人把意思表達完之後,才能起立進行“插嘴”。當想“插嘴”的同學比較多時,要按起立的先後順序一個個說,不要搶着說。當話說好了就可以自行坐下,不用等着老師示意了。如果在聽的過程中又有了想法,還是按上述的要求進行表達。
2.站起來說的同學要盡量做到面向大家,眼神要和大家交流,而不能隻單單看着老師(或某個同學),不能隻對着老師(或某個同學)說。尤其是不能把老師當作課堂的中心,讓自己和老師成了“兩人對話”,把同學們忘在了一邊,這樣其他同學也會不耐煩,難免就會吵了。
因此,站起來說話或提問的同學要把開頭語“老師”改成“同學們”,這樣的說法能夠直接引起同學們的關注,使他們能主動地參與到你說的話中來。另外,坐在左右兩邊的同學起立時要适當地側過身,而前面的同學起立時也要适當地轉身。
3.當老師要求大家自由讨論時,同桌或前後桌可以坐在位置上自由安排;當老師指名同學彙報讨論結果時,那對“說”和“聽”的要求就以上述的一二兩條為準則。自由讨論(包括其他形式)的開始和結束,要看老師的示意,比如用語言:“現在開始!”“請大家安靜!”等等,還可以配合表示“開始”和“安靜”的手勢,同學之間也要互相提醒。
4.有的“規則”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可以在師生共同商議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和補充、添加或者删除。
二
遵守“課堂規則”和展示“學生個性”是不矛盾的
看了上述的四點規則,或許有些教師會說,這樣的條條框框會不會限制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使課堂變得機械死闆了呢?
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學生的“個性”是否真正得到健康的發展和展示,在課堂上主要看學生是否有表達的機會,能否獲得時間和空間來表達自己想表達的。
一直以來,有些教師的課堂恰恰就是在上述的這些方面存在問題。他們要麼是因為沒有相應的“規則”作保障,使得課堂的“說”與“聽”,以及所謂的“讨論”變得雜亂無序。如此的“個性發展”已變成自由散漫的一盤散沙,連教師自己也因此苦惱不已。要麼總是在學生說的“内容”上苛求,總想着學生的“說”能符合自己的喜好,憑自己的脾性來評定學生的童心童語,以緻閉塞了學生的真實表達,甚至還會讓學生因為害怕而沒了表達的欲望。如此的課堂,學生除了循規蹈矩或亦步亦趨或沉默寡言之外,還能有什麼良好的“個性發展”呢?
因此,我們隻有具備适當的“課堂規則”這個外在形式,才談得上保障學生“思想個性”這個内在實質獲得真正的發展,也隻有這樣的課堂才可能是紮實的鮮活的有效的課堂。
當學生從這些“規則”中逐漸體會到它給大家的“說”、“聽”,乃至“思”帶來益處時,學生就會愈加重視和維護這些“規則”。此時,即便教師不在,班集體也會自覺自動地運用這些“規則”來評判個别同學的違規行為,以形成正确的班級輿論,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已有“課堂規則”這把丈量的尺子了。
哪怕在開始階段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一旦有了這些“規則”,那麼以後的教學和管理也就會事半功倍。同時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民主意識和班級主人的觀念也會得到增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讓學生遵守“課堂規則”和展示“學生個性”是相輔相成的。
三
讓學生遵守“課堂規則”成為一種習慣
1.教師的“立場”要鮮明
剛開始實施這些“課堂規則”時,學生還不是很熟悉,容易忘記,教師就要有耐心地反複強調,時常提醒,尤其是教師的“立場”要鮮明,切不可含糊不清敷衍了事。
比如:坐着傾聽的學生如果有人沒保持安靜,或者沒等人家講完就“插嘴”而且“插嘴”時沒起立,教師都應該立刻讓課堂暫停,及時指出個别學生的“違規”行為,并且讓他馬上改正。同時也提倡學生之間互相督促,如果發現類似問題,也要馬上提出和制止。
2.教師要用好自己的表情
當學生能按“課堂規則”進行“聽”、“說”、“插嘴”和“讨論”時,教師除了用語言而且也要用“贊賞”、“微笑”的表情給予肯定;反之,教師就要用“嚴肅”、“批評”的表情給予否定和阻止。隻要教師“立場”鮮明,再配以一目了然的表情,時間一久,學生的行為就能從中得到積極的強化。
另外,當教師用了“嚴肅”和“批評”的表情之後,要是學生改正了,教師就不能繼續帶着這個表情上課,而應該“轉化”成溫和微笑的表情。教師這樣做,就是等于用無聲的體态語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這對于引導學生正确地投入學習是很重要的。
但現實中有些教師往往做不到這點,一旦被個别學生的“違規”行為打攪了,就會一直虎着臉,帶着怒氣上課,甚至把接下來的上課當成個人的情緒發洩,這是教師情緒化的表現,會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把他們當作了“出氣筒”,這絕對是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上良好習慣的養成的。
從某種程度上看,課堂狀況有時就是教師自身狀況的體現。
四
關于是否要“處罰”的問題
在“課堂規則”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違反的。
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無意的,大多是忘記了。對這類“違規”的學生,教師隻需時常提醒,他們便能主動改正,畢竟好的“規則”是有利于每個人的。因此也就沒必要“處罰”了。二種是故意的,表面上看似針對“規則”,其實背後都另有原因。他們大多是所謂學習上的差生,被教師忽視;或者和同學關系不好,沒有什麼朋友,被同學們孤立;要麼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困惑”和“壓抑”,尋求排遣和發洩等等。
我覺得這些學生的“違規”行為的本質不是在抗議“規則”,如果因此而“處罰”他們,等于隔靴搔癢,甚至還會雪上加霜。
所以,教師應當把精力花在課堂之外多去關注、關心和幫助這類學生,隻有化解了他們在生活、學習、心理上的“問題”,在課堂上他們才可能遵守“規則”。
當然,這類學生畢竟是少數,教師不能因為個别學生的“特殊情況”而否定了“規則”對大多數學生所起的作用和帶來的好處,否則就是犯了因噎廢食的錯誤了。
對于“處罰”,我堅持:處罰是手段,如果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是可以用的;如果用得不好,就可能起反作用。所以,處罰要三思而後行——慎用!
(作者系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靈江小學教師)
來源: 人民教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