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生失意無南北,何必天涯歎寂寥

人生失意無南北,何必天涯歎寂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9 09:12:16

在悠悠的曆史長河之中,王昭君,這位美麗的女子,吸引着無數的文人志士去欣賞、品味,從西晉開始,及至唐宋元明清,甚至蔓延到當代,都有以昭君作為題材的作品源源不斷地出現,而宋代王安石對于這一題材獨出機杼的見解,讓昭君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魅力。

王安石《明妃曲》是詠昭君最好的詩。也表達了昭君的無可奈何的遺恨,自己處處願意“為漢家死”,但終不見用。

那麼,小編就帶着大家先來品味一下,這究竟是一首怎樣的詩篇呢?

人生失意無南北,何必天涯歎寂寥(人生失意無南北)1

《明妃曲》

[宋] 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

低徊顧影無顔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詩中“明妃”就是漢朝出塞和親的王昭君,王安石以藝術化的筆觸,描寫了昭君初到邊塞時的境況與心情:昭君想找個人說話卻無處述說,隻能把心事寄托在聲聲琵琶之中。

人生失意無南北,何必天涯歎寂寥(人生失意無南北)2

1、立意新穎。縱觀曆史長河,大多以王昭君作為題材的詩歌作品都是集中在吟詠昭君的思歸之情以及她命運的悲劇性上。而在王安石的筆下,昭君一反常态,不再是作為和親的悲劇性的人物,反而是擁有了自己獨立人格的略帶喜劇結局性的人物。詩人筆下的昭君也不再是以前那個哭哭啼啼的嬌弱的女子,而變成了一個大義凜然、值得人們尊敬的昭君。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昭君知道自己一旦離開故國,就再也不能歸來,卻依舊對于自己的故國忠心耿耿,她并不不入鄉随俗,反而執着地“着盡漢宮衣”,就是為了表明自己那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她渴望知道祖國與家鄉的消息,但是遠在塞外的她隻有将這樣的希望寄托于鴻雁身上。

人生失意無南北,何必天涯歎寂寥(人生失意無南北)3

2、藝術手法高妙。對于王昭君形象的刻畫,将正側面描寫相結合,虛實描寫相結合。描繪王昭君的美貌,并不用過多筆墨描寫其外貌體态,而是着重從正面描寫昭君的風度與情态之美,并且從君王和畫師的側面進一步烘托渲染昭君之美。

3、内涵深遠。王安石先是以失寵後幽居長門宮的陳阿嬌與出塞的昭君相比,說明悲劇的普遍性,由個别到一般,由具體個例到普遍真理,意在傳達失意之人無分南北的思索,從而聯想到自己失意的悲慘境遇。劉霖老師的課堂,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擁有全新面貌的王昭君,更是讓大家看到了一個美麗、悲戚、愛國、戀家的雖可悲卻更為可敬的昭君形象!

嗯,你以為就這樣結束了嗎?

其實

人生失意無南北,何必天涯歎寂寥(人生失意無南北)4

《明妃曲》還有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人生失意無南北,何必天涯歎寂寥(人生失意無南北)5

第二首,表達了詩人并沒有因此消沉下去,反而流露出自己曠達樂觀的人生态度以及知己的渴求。

不管你身處何方,處于何種境遇,都不要因為失意而消沉下去,因為失意是一種人生常态,要學會體會人生之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失意,樂在知心”,正是王安石用俯瞰人生的視角所提煉出的人生哲理,值得後人的學習與揣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