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經常發朋友圈和不愛發朋友圈對比

經常發朋友圈和不愛發朋友圈對比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5 01:25:44

經常發朋友圈和不愛發朋友圈對比?編輯導語:你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微信朋友圈的内容越來越少了,甚至周圍有些朋友已經關閉了朋友圈功能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本文作者在這微信十周年,展開了對朋友圈的思考,一起來看看吧,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經常發朋友圈和不愛發朋友圈對比?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經常發朋友圈和不愛發朋友圈對比(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1

經常發朋友圈和不愛發朋友圈對比

編輯導語:你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微信朋友圈的内容越來越少了,甚至周圍有些朋友已經關閉了朋友圈功能。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本文作者在這微信十周年,展開了對朋友圈的思考,一起來看看吧。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魯迅《而已集·小雜感》

從最初朋友圈每一個“小紅點”亮起時的興奮,到如今“逃離朋友圈”浪潮湧起,朋友圈10年,我們是真的有點倦怠了。

朋友圈所呈現的并非真實的人生,大多是修飾後的人生,成為了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2019年社交網絡行業報告裡提到,30.5%的用戶發原創内容朋友圈的頻率都降低了,還有30.6%的人,因為工作需要,發了更多的朋友圈。

盡管微信不斷推出保護朋友圈隐私的功能,但依然無法改變用戶不願意發朋友圈的意願,這是為何?

四年前寫過“三天可見的思考”一文,這篇算是姊妹篇吧。

一、微信朋友圈功能的背後

微信朋友圈的整個研發過程耗時4個月,投入的人力不超過十個,但卻在這短短的4個月時間内,團隊完成了完整的30多個版本的開發叠代。自從上線後,十年來朋友圈的界面幾乎沒有大的變動,從側面反映了這個産品的成熟度與穩定性。

說一下微信朋友圈發布以來比較重要的幾個更新:

2017年,微信推出朋友圈“最近半年可見”“最近三天可見”功能。

2019年,微信推出“最近一個月可見”的功能。

2021年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說:“微信設置裡有個比較隐蔽的開關——朋友圈三天可見。通常這種隐蔽設置很少人會用,因為大部分人都很懶,但竟有超過2億人設置了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用戶的社交焦慮、不安全感可見一斑。

朋友圈的用戶核心訴求:

    發朋友圈的内在驅動力在于希望得到别人的關注和認同,反饋來自于點贊或評論。

    看朋友圈的目的是為了看看朋友最近的日常生活動态。

二、為什麼不願意發朋友圈了

1. 從私域空間到半私域空間,“朋友”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

十年時間彈指一揮間,朋友圈的功能沒怎麼變,變的是人,人所處的環境在變,微信的影響力在變。微信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無法離開。

微信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即時通信工具,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電話功能。回想一下自己打電話的次數是不是越來越少了?對方的電話号碼可以沒有,但微信必須有。最後你的微信加了一個又一個并不太熟悉的朋友,而你朋友圈的隐私難免會受到侵犯。久而久之,大家幹脆就不發。

早期的朋友圈都還比較純粹,那時加的都是自己身邊比較熟悉的朋友,都是強關系,數量還比較少。沒有領導,沒有七大姑八大姨。那時候微信也還遠沒有現在影響力這麼大,大家都還在玩QQ空間。

哪像現在“朋友”越加越多,現在的微信朋友圈已經變成了一個半私域的空間。為了保護朋友圈隐私,在加好友時可以選擇對方是否可以察看自己的朋友圈。

因朋友圈好友複雜化帶來的兩個問題:

    在不熟悉的朋友面前暴露了自己的個人生活隐私。

    分組可見導緻發朋友圈麻煩,猶豫半天,最後還是放棄發。

微信不斷推出分組可見、三天可見功能,本質上都是為了解決以上問題。

有人說現在已經把想發的朋友圈以私聊的形式發給了重要的人和群,想想自己也的确是如此。

2.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同

朋友圈的本質是一個線上的社交廣場,這個廣場名叫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這個江湖裡隐藏着各種各樣的人,也充斥着看不見的各色各樣的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麼矯情,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發個圈。

你的幸福感可能會刺激到别人。你的悲傷可以給他帶來快樂。幸災樂禍從來都是人之本性。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為什麼越來越少發朋友圈動态?”

其中一個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你的喜悅可能會刺激着别人的悲痛。你的傷心可能會淹沒于别人的歡聲笑語之中。日子最終還是要自己過,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千百滋味,隻有自己知道。”

3. 缺少積極的正面反饋

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虛榮心,發了朋友圈必然希望得到回應,尤其是對于所在意的人,不過有時 候希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上面說過現在朋友圈的互動率很低,

你往往很難得到有效的反饋,幹脆就不發。不發朋友圈就沒有這些顧慮,從根源上解決煩惱。

而當年才幾十個好友,互動率卻極高,點贊量和評論都很高。大家都很樂意把自己身上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分享出來,真實而不做作。

大家都很容易收到積極的正面反饋,因此都很樂意發圈,也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人設打造這麼一說。哪像現在充滿了各種虛僞、套路,虛假面具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

現在好友越加越多,但互動率卻越來越少,整個朋友圈一片死寂。大家都沒有互動的欲望,這讓人進一步不想發圈。

三、發朋友圈有社交壓力,點贊又何嘗不是?

“朋友”越加越多,互動卻越來越少。朋友圈之所以互動越來越少,本質上是因為互動洩露了多個朋友之間親密度這個隐私。

甚至你點個贊也是投鼠忌器,因為你贊了她,就可能得罪了他。沒有了點贊的正向激勵,這其實不利于發圈的,形成惡性循環。

于是朋友圈慢慢冷淡了下來,發的人越來越少了,于是大家都在默默潛水,窺視着這個江湖,不說話,不敢點贊,不敢轉發文章,生怕驚擾了他人。

四、朋友圈早已變了味,成為了微商、廣告的樂園,各種轉發和應酬式點贊

剛開始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大家可以看到好友的各種真實日常,可能大家能夠在朋友圈裡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種分享,一種喜悅。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人的心态、社會的發展趨勢都發生了改變,朋友圈實際存在的意義也逐漸消失了。

朋友圈就充斥的全是廣告、生意,本來是一個自己對外的分享真實生活的平台逐漸變成了賺取收益的第一渠道,朋友圈變成了生意圈,工作圈,廣告圈……

朋友圈關于個人的日常生活動态越來越少,廉價的廣告卻越來越多。或許大家都過的并不如意?

五、逃離朋友圈?就像逃離北上廣一樣可笑

前段時間在微博熱搜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朋友圈的我vs微博上的我。

整體意思是說:有人在朋友圈裝死,卻在微博上蹦迪。迫于朋友圈的社交壓力正在逃離,但你真的能逃離朋友圈麼?

每隔一陣子,“逃離朋友圈”的論調就會重演一次。人的表達欲分享欲不會消失,也許他們暫時把陣地移到了微博、抖音和小紅書……他們渴望在陌生應用中找到新的社交空間,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朋友圈。

根據2021年微信公開課的數據顯示,微信日活躍用戶達10.9億,每天有7.8億人進入朋友圈,每天1.2億人發朋友圈。看這統治力的數據恐怖如斯。所以,不要以為你逃離了朋友圈大家都逃離了,畢竟數據是不會騙人的。

人終究是群居性動物,人是整個社會關系的總和, 不可能脫離群體而獨立存在。盡管朋友圈目前存在各種各樣的困境,但朋友圈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最好的社交平台,沒有之一,四年前我是這麼認為的,現在依然持同樣的觀點。

微博?體驗爛到不行,已經爛得不能再爛。

小紅書?不如叫小黃書,上面充斥着各種精緻小資格調。

QQ空間?那是小孩子玩的,到了我們這個年紀,也就基本上告别空間了。(空間曾經是我們展示社交的絕佳選擇)

知乎?人在蒙古,剛下航母的裝逼陣營麼?知乎的想法倒是不錯,可萬一被人挖墳了怎麼辦?

隻能說都是同行襯托得好。

你可能會在小紅書、知乎上分享自己的日常,但朋友圈依然是官宣人生重要時刻的第一選擇,比如考研上岸、結婚領證、落戶安家……

人們也很樂意為這些喜聞樂見的事情奉上自己珍貴的點贊,表示恭喜恭喜了,朕已閱。

六、朋友圈衆生相,無非這麼幾種

    沒心沒肺的單純小可愛,活在當下,不想那麼多。俗稱真實記錄當下的生活。—(用戶内心OS:最喜歡看)

    人設打造家,不斷的包裝自己的人設。—(用戶内心OS:一般喜歡)

    各種打卡,求贊,轉發。—(用戶内心OS:不喜歡,不讨厭)

    人生赢家,不斷宣傳自己的生意,高級凡爾賽。—(用戶内心OS:不喜歡看)

    公司任務,不得不發。—(用戶内心OS:不喜歡看)

    微商大法,不斷刷屏。—(用戶内心OS:極度反感,容易被屏蔽)

七、怎麼從來沒有看到某某發圈?不是他沒發,而是你看不到

朋友圈的分組可見讓發圈變得放肆,這也是為了營造人設打造而專門設計的功能。

為了維護你在親朋好友心中的完美形象,在分組可見的幫助下,你在朋友圈演繹多面人生。

你看到的隻是他想讓你看到的,不想讓你看到的你永遠也看不到。

若是沒有分組可見,發朋友圈的人将會相當克制,乃至不發。

最後,以辛棄疾的一首詩《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來結束本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2022.5.17寫在朋友圈上線十周年。

本文由 @産品汪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