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對水分的依賴程度,可以分為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兩大類。水生植物基本上不能離開水而生存;陸生植物基本上是在離水條件下生存的。
當然,也有與兩栖動物一樣,植物中也有兩栖性物種,它們既能在水中生長,但又不能長期在水中生長;也不能長期在幹燥的陸地上生長。
都生長于水中,在旱地生長不良,稍長時間離開水就不能存活;它們大都為宿根或球莖、地下根狀莖的多年生植物,不少都是重要園林觀賞植物。根據其生長習性又可分為以下5類:
1.淺水類
淺水類或稱沼生類,要求水深不超過0.5m,可以短時間缺水而不緻枯死,但較長時間(30天)缺水就會帶來枯萎或死亡,如菖蒲、水鸢尾、澤瀉、慈菇、香蒲、旱傘草、千屈菜、石菖蒲、西洋菜等。
鸢尾
2.挺水類
要求水深不超過1.5m,其枝葉挺出水面生長,在水上開花結實,如蓮藕、香蒲。紅樹可在海水中生存、潮漲潮落無影響。
蓮花
3.沉水類
無論水深淺,沉水類植物都能生長,但主要在超過1.5m深的水中生長,在流動水的緩流處也可生存,其根生于水底,枝葉可随水漂動,在水淺時可浮于水面少許。如金魚藻、苦草、茨藻等。
金魚藻
4.浮水類
根植于水底,而葉、花浮于水面,水位多較深,通常在2m左右,一般不超過3m,如睡蓮、王蓮、芡實、菱等。
睡蓮
5.漂浮類
可以在水中漂浮生長,根從水中吸取養分,能随時移動漂流,如紅蓣、綠蘋、大藻、槐葉蘋、鳳眼蓮等,菱也可在深水中漂浮生長。
鳳眼蓮
二、陸生植物多數都生于陸地,但由于喜水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濕生植物
它們需生長于潮濕環境,在幹燥環境中生長不良甚至不能生長或短期死亡。這類植物又可分為陽性和陰性兩種類型:
1.陽性濕生植物
這類植物要求土壤水分高,甚至短期水浸,但又要求有充足陽光而不耐蔭蔽。
如狗牙根草、半邊蓮、莎草、水生鸢尾、蘆竹、荻、蘆葦、木賊、落羽杉、池杉、水松、水杉、水柏枝、沼柳、蒿柳、桤木、遼東桤木、楓楊、青錢柳、鑽天柳、青楊、鑽天楊、水蓼等。
其中喬木類多有闆狀根、膝根,而草本植物則多無根毛,并具發達得直根而生有通氣組織。
水杉
2.陰性濕生植物
這類植物長期生長在陰濕環境中,多生長于河谷底部或密林深處光線不充足而濕度高處,從而形成蔭蔽而濕潤的特性,在強光和幹燥環境下則生長不良,如多數蕨類、海芋、天南星、花葉萬年青、龜背竹、秋海棠類、刺五加、桃葉珊瑚、東瀛珊瑚等。
秋海棠
(二)中生植物
植物中大多為中生植物,因為地球上潮濕和幹旱的地方仍占少數。但中生植物中,嚴格劃分也可分為濕中生、中生及旱中生等不同類型,它們都要求既不過于幹旱,也不過分潮濕的環境。
如垂柳、楓楊、白蠟、烏桕等能耐水濕,在濕潤條件下生長很好,但在較幹旱條件下也能忍耐而正常生長,它們則歸為濕中生類。
雲杉、側柏、沙地柏、榆樹、棗樹等,耐旱能力強,但長期土壤幹旱也會有不良反應,或枯梢,或萎蔫落葉,甚至枯死,過分潮濕或根部積水,它們也會不适,這類應劃為旱中生類。大多數應為中生類。
烏桕樹
(三)旱生植物
生長于年降水量不足300mm,或者雖降水量高,但大氣幹旱而根部存水困難的地方,大都為旱生植物。
旱生植物往往在形态上能觀察到一些特征,它們為了避免體内的水分散失過大,因而葉的面積變小,甚至演化成刺狀、鱗狀,如柽柳、針茅、麻黃、沙拐棗等;
或者葉上被滿絨毛、柔毛或其他秕鱗狀物,以防止和減少蒸發,如沙棗、擰條、駱駝蒿等;或者在幹旱時落葉,濕潤期再生葉,而枝幹能生成葉綠素,照樣進行光合作用積累營養,
柽柳
如安第斯皇後、霸王鞭、仙人掌類、鷹爪豆、光棍樹等;或者根系極發達,能從較深或較廣的土層吸收水分,如駱駝刺可從地下10m以下吸收水分,火炬樹根系可以遠達10m直徑分布,吸收地表40cm深的水分。
還有一些植物的莖、葉具有貯水組織,從而顯得粗、厚、碩大.如景天科、百合科、大戟科、仙人掌科的一些植物,它們利用莖、葉貯存水分。
安第斯皇後
點擊下文↓↓↓,閱讀作者更多文章
世界園林三大流派,你了解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