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筆記?《烏鴉喝水》的經典故事,最早出現在《伊索寓言》,名為《烏鴉和水罐》,後來入選小學語文教材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看見一個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裡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就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裡,以此喝到了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能止步不前,而要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另辟蹊徑才能讓問題迎刃而解,輕輕松松地化解危機,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烏鴉喝水筆記?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烏鴉喝水》的經典故事,最早出現在《伊索寓言》,名為《烏鴉和水罐》,後來入選小學語文教材。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看見一個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裡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就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裡,以此喝到了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能止步不前,而要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另辟蹊徑才能讓問題迎刃而解,輕輕松松地化解危機。
在一次網絡研修直播中,我聽到了另一個版本的《烏鴉喝水》。烏鴉喝不着水,怎麼辦呢?它用身體撞了撞瓶子,瓶子紋絲不動,把瓶子斜放着讓水流出來的辦法是不行了;烏鴉心想,如果有人來幫忙就好了,于是它飛到别處看看,怏怏地回來了;它拍拍翅膀,直接把嘴伸進瓶子裡,可是瓶子中水位太低,隻好放棄了;最後,它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位漸漸升高,烏鴉就喝着水了。
原來,傳統版本的烏鴉是“聰明”的!一下子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我倒是從故事中讀懂了另一層含義,另類版本的烏鴉是會思考問題的——撞瓶子讓瓶子斜放着是“獨立思考”,找人幫忙是“合作交流”,把嘴伸進瓶子是“嘗試體驗”,銜石頭填充瓶子是“轉化思想”。由此可見,這隻烏鴉遇到問題不急不忙,沉着應對。這不由得讓我想到當前比較火熱的話題——核心素養。其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需要他們像烏鴉一樣會積極動腦筋思考問題。
比如,在複習《長方體的容積》這節課時,我們不妨設計這樣一道開放性問題:用長方形(16×8)硬紙,可以拼接,做一個無蓋長方體紙盒,計算容積。請先設計,再計算。(單位:厘米)
“先設計再計算”就是教給學生做題的思路與方法:先畫草圖,根據圖文結合,直觀形象地列出算式。
從列表中清楚地發現:當四角剪去,邊長從1到2慢慢增加時,容積也在慢慢增加,是不是一直這樣增加?當邊長為3厘米時,容積卻變小了。學生發現在解決這個問題中,通過方案的比較,才明白當剪去邊長為2厘米時,長方體紙盒的容積最大為96立方厘米。
問題是否圓滿解決?如果認真讀題,從中找到“允許拼接”這個關鍵詞的話,學生的“異想天開”就會完全迸發出來,思維一定會像洩閘的洪水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如下兩圖:
原來,通過層層“抽絲剝繭”的探究,終于“撥開雲霧見天日”。答案是多少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從中經曆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
我國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曾提出“數學是自己思考的産物”。但是,思考數學問題需要很長時間。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史甯中也指出:數學思考是學校教育的内容,數學思考是一種生存的本領。數學思考包括:數感和符号意識、抽象思維、空間觀念、形象思維、統計意識、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
從兩個版本烏鴉喝水的故事中,折射出學習方式的不同。“嘗試、體驗、試錯”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原來是這樣,一拍腦袋就知道了”的現象應該減少,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就要創設創造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學會多種方式的數學思考,提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棗陽經濟開發區茶棚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3月02日第7版
作者:李經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