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中秋假期,朋友跟我吐槽:“長假過後,周一上班依然是滿滿的疲憊。明明在床上癱了好幾天,為什麼身體還是這麼沉重?”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在平時,我們也能經常聽到身邊人抱怨:
“明明沒有kpi,為什麼總是感覺壓力很大?”
“上班沒幹很多活兒,但是下班回家隻想躺屍。”
“究竟為什麼,我每天都過得這麼疲憊?”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每個人都逃不開的“生活壓力”這件事。
01.當代年輕人都面臨那些生活壓力?
為了了解當代年輕人面臨的生活壓力,我們發起了一項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18份,其中84.69%是女性,84.21%的人在18-30歲之間。
在受訪人群中,62.20%的人經常感受到壓力,26.32%的人感到自己“無時無刻不在壓力中”。
最主要的三個壓力來源分别是“個人或家庭的經濟狀況”(62.20%)、“工作不順心”(53.83%)和“與自己相處困難”(49.04%)。
最常見的幾種放松方式分别是“調整心态,降低期待”(53.59%)、“通過喜歡的活動放松”(53.35%)、“向他人傾訴或尋求支持”(51.44%)、“睡覺、發呆、放空”(50.96%)和“通過哭、扔東西等行為臨時發洩”(45.45%)
面對壓力,大家選擇了不同的方式放松,但并不是所有的放松都有效。
當我感到壓力實在太大,不休息不行了的時候,我會給自己放個假。一般我會給自己空一個下午去刷劇、看小說。可是事後,我又會指責自己“怎麼又沒幹正事”。
後來,我選擇用更“有益”的方式放松,比如開着音頻課閉目養神,這樣我才覺得自己沒有完全浪費了一下午。
可是這種放松并沒太多實際效果,反而令我有一種跟自己割裂的感覺。一邊我是真的需要徹底放松一下,另一邊我又忍受不了什麼都沒做的自己。在本來就累到不行的情況下,這種割裂讓我感到壓力更大了。
——花小胖,女,會計師
02.為什麼我們總是持續感到壓力很大?
*人們長期處于緊繃狀态中
我是個不太會拒絕别人的人。領導大半夜找我改方案我會改,客戶淩晨叫我陪宵夜我也會去。我一刻都不敢離開手機,連洗澡、上廁所都帶着。
我的精神一直緊繃着,就怕自己漏看了信息。即使這樣,我也不敢提出異議,因為同事們都是這樣,沒道理别人能忍我不能。于是,我一直默默忍受着,想着等休假了,就能好好休息了。
但事實是,休假時,我會因為手機幾小時沒動靜感到緊張,也會在難得睡懶覺時夢見自己漏看消息,每天依然緊張兮兮的。我不僅被剝奪了休息的機會,連休息的能力都被剝奪了。
——哈哈龍,男,醫療器材行業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平時的生活節奏已經很緊張了,即使有一些空閑時間,我們也常常緊繃着,似乎總有無形的壓力在追随我們。
其實,這是因為讓我們緊繃的因素,常與我們自身和環境交融在一起,平時很難被覺察。
例如:
• 公司企業文化
一些公司會鼓勵員工成為“工作狂”,甚至宣揚“放松就是懈怠”的錯誤理念。在此影響下,人們不敢放松,因為一旦松懈,就可能被淘汰。
• 糟糕的時間管理
習慣性拖延的人,會在拖延時,長期處在“沒有完成任務”的焦慮中。而在工作終于完成後,ta們往往又會因為浪費了原本可以用來休息的時間,而無法得到充足的放松。
• 總想着“事情做完我再休息”的思維模式
還有很多人,總想着把事情都做完再徹底地放松一次。但事情總是一件接一件地出現,ta們很少有真正可以放松的時候。
• 高敏感的人格特質
對他人情緒和外界刺激十分敏感的人,容易因為過度反應而造成能量的過度消耗。這會使人持續感到緊繃。
例如:聲音的突然變化,對他人來說,可能隻會引起一點注意,而對于高敏感的人來說,可能會令ta吓一跳,甚至進入應激狀态。
上述因素都可能給我們帶來持續的生活壓力,因此,我們常感到緊繃,即使在空閑時也無法避免。
*人們往往以消極的心态應對壓力
當我們面對壓力時,往往會選擇“扛過去”。事實上,這種消極應對的方法,并不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反而會加重緊繃感,令我們持續感到疲倦。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澄清幾個關于壓力的誤解:
1. 壓力隻能被扛過去?
很多人覺得,壓力隻能靠“扛”的。但研究證明,我們對壓力的看法(例如:将它看作是挑戰還是威脅),會對我們的抗壓表現甚至身體反應産生極大影響。
2. 與他人分享壓力≠我太弱了
很多人不願與親友分享壓力,一切苦水都自己吞。特别是一些男性,覺得“男兒有淚不輕彈”,認為無力處理壓力是自己軟弱的表現,因此羞于與人分享、更不用說求助他人。
事實上,我們在舊文中曾介紹過,與親友分享壓力,是自帶治愈功能的。相反,将情緒憋在心裡太久,會令我們經受強烈的心理痛苦和壓力,引發健康問題。
3. 放松自己≠浪費時間
放松需要被重視——研究人類表現的作者Brad Stulberg認為:“緊繃 放松=成長”。如果缺乏放松,人們是難以自我提升的。因此,放松絕不是在浪費時間,相反,它十分必要。
那麼,為什麼我明明試着放松了,但狀态仍然沒有好轉呢?
*試圖積極地處理壓力但總不奏效,可能是因為人們對放松方法也有誤區
所謂放松,簡單地說,是“既不激動也沒有不安的狀态”。放松狀态下,人們處于低緊張水平,沒有憤怒、恐懼和焦慮造成的喚起);與此相反,人們往往有種平靜的欣悅感。
人們對放松也有一些常見誤解:
• 娛樂≠放松
即使是在享受你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你也可能并無法真正地放松。這是因為,在玩遊戲或刷微博時,我們的大腦一直處于興奮狀态——我們仍需聚精會神地抓取、分析信息。
• 運動≠放松
我們常在各種場合聽到關于運動解壓的好處,适當運動确實會增強我們的體質、緩解僵坐帶來的肌肉酸痛。但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适宜的運動量是不同的,一味遵循書本上的建議并不能讓我們達到放松的目的,反而會令我們因“過勞”而感到更加疲憊。
• 和他人聊天≠放松
社交是放松的好方法,但并不是所有聊天,都能讓你放松的。例如:在下班後與同事喝一杯、聊聊工作,可能反而會讓你在休息時也無法從工作的狀态中脫離出來。
對于社交恐懼者們來說,擔心自己說錯話、緊張自己在社交場合中的表現等因素,也會令ta們在過程中感到緊繃、而無法獲得真正的放松。
總的來說,錯誤的放松方式無法緩解你的緊繃,反而讓你持續處于高壓狀态中。
03.怎樣才能獲得輕松的生活狀态?
想要在緊張的生活節奏中,也能活得輕松點,我們需要轉變自己對待壓力的消極态度、并學會如何有效放松。
* 如何以積極的心态應對壓力?
1. 将壓力看作挑戰、而非威脅
研究表明,當人們積極地看待壓力時,ta們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水平更高。這可能是因為,将壓力看作挑戰而非威脅,會潛移默化地令我們更加主動地應對它。
不僅如此,短期、适當的壓力還被證明是對我們有益的。它會“強迫”我們的心髒為大腦供給大量氧氣,使我們更加機警、在當下表現更好。适度的壓力還能激勵我們主動尋求聯結、甚至使我們的免疫系統更強大。
2. 允許自己求助
在壓力過大時懂得與人分享、允許自己向他人求助,也是主動應對壓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我的父母一直給我灌輸“凡事隻能靠自己”的概念,所以我知道如何獨自面對壓力,卻不知道如何向他人求助。
後來,我因為生病需要一大筆資金,最終不得不求助旁人。開口之前,我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卻沒想到好多關系一般的朋友都伸出了援手,有的還主動給我提供其它幫助(比如一個師姐得知我獨自就醫,特意趕來陪我)。
因為這些雪中送炭的舉動,我感到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變得更有力量去面對壓力了。
——九月青蘭,女,科員
* 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放松,有哪些小技巧?
1. 日常良好的能量管理
每個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Jacobson(1976)教授認為,人會緊繃是因為能量消耗過度。因此,注意“節流”,是放松的核心。
在生活中,你可以試着列出一個“活動-能量”單。要特别注意那些消耗小、但能為你帶來快樂的活動(例如:看小說、發呆),并有意識地将這些活動放到計劃裡。
除此之外,良好休息的前提,還需要我們在平時就做好時間管理,保證自己有足夠的時間留給放松這件事。
2. 靈活利用小睡
在工作間隙進行15~30分鐘的小睡,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提升記憶力。但小睡時間不宜過長,如果超過30分鐘,人們負責決策的腦區活動會開始減弱,等醒來後,人們需要更多時間讓它恢複到工作時期應有的興奮水平。
3. 社交放松
不是所有的社交活動都有放松的效果,你要選擇适當的社交對象。想要體驗放松的社交,你可以和自己最信任、熟悉的朋友聚在一起。即使不聊天,隻是呆在一起也能有放松和安撫的效果。而如果要聊天,注意不要談論那些容易讓你緊張的内容。
4. 快速漸進性肌肉放松法
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徹底地放松肌肉群,改善身體在高壓下長期緊繃的狀态。整個過程大約持續15分鐘,适合在工作間隙完成。
在開始之前,找一個安靜舒适的地方坐下,然後閉上眼睛,讓身體放松。在活動開始前,先進行幾次深呼吸,讓自己盡量松弛下來。
活動第一步是“緊張”。找到一個特定的肌肉群,讓它們緊繃起來。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肌肉群上,例如你的左手。接下來慢慢地深呼吸,盡可能用力地擠壓肌肉、持續5秒。需要能真正地感受到肌肉的緊張,甚至感到肌肉因為緊張而微微顫抖(但注意不要造成太大的痛苦)。擠壓過程中可能會牽拉到附近的肌肉群,比如當你握緊左手時,你會不自覺地繃緊肩膀,但練習的目的就是要隔離不同的肌肉群,最終做到能在緊繃某一個肌肉群時,不影響其他的肌肉群。
緊張5秒結束後,進入第二步:迅速放松緊張的肌肉,并同時緩慢地呼氣。你應該能感到那部分肌肉變得松弛無力。同時試着去感受現在松弛、與方才緊張之間的區别。習慣之後,這個活動能夠幫你提高日常覺察,迅速地辨識出自己是不是處于緊張狀态。
保持這種放松狀态大約15秒,然後轉到下一個肌肉群。重複“緊張-松弛”的循環。等完成所有肌肉群後,花一段時間感受深層次的放松。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動用到全身肌肉群,為了方便記憶,你可以從腳開始,一點點向頭頂移動
肌肉群分布見下圖。
通過今天的文章,我們想和大家強調,面對持續存在的生活壓力,消極承受不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我們需要轉變态度、并結合真正有效的放松,才能獲得“有底氣有自信”的生活态度,并在當下緊張的生活環境中,過得輕松一點。
歡迎關注頭條号“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号。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