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昆明年味的地方?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大年三十一早,滄源縣的佤族山寨,铿鑼和牛角号同時響起,提醒各家各戶用水熄滅火塘,把冒着熱氣的柴頭、木炭用筍葉包好,交給村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送出寨外埋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尋找昆明年味的地方?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大年三十一早,滄源縣的佤族山寨,铿鑼和牛角号同時響起,提醒各家各戶用水熄滅火塘,把冒着熱氣的柴頭、木炭用筍葉包好,交給村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送出寨外埋掉。
鄉場上,一截一米左右的鹽酸木樹幹已被栽埋,上端破成四瓣,橫搭兩根藤篾架成的十字,中間夾上火草,4名壯實男人正在用力快速地拉動藤篾,摩擦、摩擦……樹幹熱了,火草冒煙直至燃起褐色的火苗……各家主婦早已帶上棉花團、木炭、香燭排起長隊,挨個領取火種,回家重新把火塘燒旺。新火熊熊,尖稍青藍,枝葉褐紅,嘩啦啦搖動,仿佛迎春的灌木叢,祈求幸福的願望打苞開花。雞肉爛飯、火灰焐幹巴、火燒魚、炸蜂蛹、雜菜湯……可以在火塘上烹饪了。佤家人的年夜飯是“火塘菜”,别緻又可口。
在雲南的很多地方,火塘是家的心髒。火塘的火,是一幅招展的旗幟,上面書寫着親情、友誼、愛意等溫暖的字眼。所有屬于“家”這個概念的情感,都被集合在它的麾下。
來到泸沽湖邊,你會發現普米族人習慣全家人圍着火塘吃年夜團圓飯。火塘邊一個泛油發亮的土鍋,咕噜噜翻滾,飄着熱香。裡面炖煮着冬至新腌的豬頭豬尾。這是代表一年12個月都平安美滿的12碗年夜飯中的一碗,象征有頭有尾。
生活在怒江邊的怒族除夕吃年飯前,要把飯菜放置于堂屋火塘的三腳鐵架中。家中老人,抻平一下衣襟,鄭重其事地在三腳架的三隻腳上擺三杯酒和三片肉,然後帶領全家老幼舉行莊嚴的禮敬儀式,虔誠祈禱新的一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瀾滄江西岸的拉祜族人則要把在火塘上煎烤的糯米粑粑,分些給牛吃,并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一塊,對它們在一年裡的精誠合作表示感謝,祝願其在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财富。
在雲南過年,由于能與諸多儀式感濃郁的習俗相遇而别有情趣。
大年三十,梁河縣的阿昌族文貝一家人祭祀寨神——寨頭枝繁葉茂的龍寶樹、家堂祖宗,共進團圓年飯後,文貝媳婦就挑燈到菜園,點種一蓬瓜、一窩豆。阿昌人認為,除夕晚上搶栽的瓜豆,會更豐産、香甜。除夕夜的星星,泠泠流光。擡頭看看,跟着去的孩子覺得,同時被母親栽種的也有那些最亮的星星,它們結的果,挂在來年除夕的夜空。
初一淩晨,雞剛打鳴,姚安縣彜家山寨的男子就鳴槍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争取第一個取回最吉祥的新水。然後全家人穿上節日的盛裝獻祭财神、吃湯圓。黑娃今年六歲了。他仰着頭,等待父親按照習俗把一個煮好的湯圓貼在腦門上,宣告自己又長大了一歲。
很多地方,人們都會背着竹筒,或者挑着木桶,争先到泉潭、老井邊接取頭茬新水,搶一年的幸運。
阿鳳是大理白族村寨裡起得最早的姑娘。這幾年,低頭擡眼,周遭越來越綠。蒼山十八溪歌聲亮爽。頭一個來到萬花溪邊,滿天星光都被她舀進兩隻桶裡了,挑在肩上,一步一晃蕩,就像她歡快擺動的耳墜兒。
儲在橢圓形的石缸裡的水,清冽甘甜。裡面往往浸泡着幾坨餌塊,以防其幹裂。
早在年前,村裡就響起了打餌塊的聲音。腳踏的舂臼一起一落,把熱騰騰的米飯打細、打黏,再由袖管卷得高高的女人揉捏成扁圓的一坨或橢圓形塊狀。餌塊是雲南年味中必不可少的一味。
阿鳳臘月二十三後就參加了一個臨時組合幫人加工餌塊。在小小的作坊裡,一腳接着一腳地踏動,使得她的一绺額發不時向眉梢滑下來,用手背掠一掠,感覺額頭出汗了。但她不覺得辛苦,因為她要用掙來的錢,給外出做木活即将回家過年的他買一個可以通視頻的手機。雖說近年機制餌塊滿大街,但用老法子制作的更受歡迎,因為裡面蘊含着更多的情感。
舂碓的聲音節奏分明地回蕩在村村寨寨。那就是越走越近的年的腳步聲。
把餌塊切成菱形薄片,加鮮豬肉片或火腿片、酸腌菜、蔥段、菠菜段、番茄丁、糟辣子、雞蛋等炒香,加入少量肉湯焖軟,再用精鹽、醬油等調味,這樣的做法,在騰沖被稱作“大救駕”,據說因明末的永曆皇帝逃難到騰沖時靠它救了被餓倒之急而得名。年節裡招待來家的客人,它省時又有風味。其實雲南餌塊還可切成絲,亦可煮、可蒸,口味則鹹甜俱可,是年節早餐的佳選。
騰沖的猴橋鎮是個傈僳族鄉,從初一到初五,人們白天跳三弦舞,晚上跳嘎,集體狂歡。跳嘎的嘎頭會用對話的形式向人們述說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世間有一種不老不死藥,過年時,傈僳人就聚集在一起祈求以得,終獲神的贈賜。為了藥物奏效,人們遵照神的囑咐朝向東方曬藥,不料太陽卻把神藥搶走了。于是神告訴人們,人無法回避生死,隻有太陽才能長生不老。但人們隻要辛勤勞動,依然會有好運和福分,享有美好生活。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的,一年,就是新舊交替的一次輪回。過年,就是祝願生命生生不息的一個儀式,而獲得美好生活,需要付出汗水。
正月十五是納西族的“棒棒節”。這是一個農具交易集會。它提示人們歡娛結束該準備春耕的農具了。下午集市散時,人們肩膀上往往會扛着一兩件農具。盡管夕陽已鋪撒下斑斓金箔,鄉道上,長長短短、丫丫杈杈直指滿天火燒雲的“棒棒”的河流裡,也會有幾叢被舉着的鋤頭、鐵耙,直接向着玉龍雪山腳下開始泛綠的田野漂移過去……(作者:原因)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01日 16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