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黎錦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人傳承了3000年的古老技藝,被譽為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9月28日,“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上海市曆史博物館對外展出。展覽用百餘件文物展品呈現了這一獨具特色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黎錦紡染織繡技藝。
展廳内,該項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土生土長的黎族織娘符林早現場展示黎錦技藝。通過她簡單質樸的描述,讓人感受到,對于黎族人而言,黎錦不隻是服飾、被品等生活日用,它也是黎族文化的載體,是濃縮了黎族曆史與文化的獨特“史書”。展覽持續至12月25日。
黎族織娘符林早現場展示黎錦技藝
展覽現場作品 清中期 雙鳳日月增輝圖龍被
據主辦方介紹,在上海舉辦“黎錦紡織文化展”,其中有着獨特的意義。上海是黃道婆的故鄉,元初她回到家鄉,把海南黎族的先進紡織技藝傳入江南,從此機杼大行,漸為全國之用,遂爾衣被天下。上海與海南自古以來便因紡織文化而結下淵源,此次展覽是瓊滬兩地跨越時空的相遇。展覽包含“百世經緯”、“手經指挂”、“錦輝若雲”與“世界非遺”四個部分。
展覽現場
清中期 雙鳳日月增輝圖龍被
中國紡織史的“活化石”
海南島黎錦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人傳承了3000年的古老技藝,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被譽為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
展覽現場
黎族人紡紗、織布的原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貝棉,又稱海島棉。染料也源自熱帶雨林豐富的植被資源。三國吳國人萬震在《南洲異物志》中就曾記述黎族先民已會用吉貝作“五色斑布”。相傳,一位姑娘上山穿的白筒裙被植物的汁液染上斑斓的顔色,十分漂亮,黎族人從中逐漸摸索出利用蘇木、黃姜、藍靛草、谷木、牛錘木和楓葉将紗線染成紅、黃、藍、綠、棕和黑等顔色。
德文版《海南島民族志》
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黎錦圖案是黎族各方言的标志符号,這些原始的文化符号,記錄了黎族各方言區的文化生态,生動體現了黎族的生産活動和民俗風情,每一幅黎錦都是一個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黎錦是濃縮了黎族曆史與文化的獨特“史書”。
黎族婦女織錦以棉麻為原料,用軋棉機去棉籽;用彈棉弓彈棉花;用卷筵和紡輪或腳踏單錠紡車紡紗;用導紗架導紗。以植物和礦物質為染色原料,染各種棉麻線;用踞腰織機、水平織機織錦;用繡花針刺繡。經過了一整套系統的工藝過程, 最後成為絢麗的黎錦。
紡車
傳統的手工織錦需要坐在地上,腰上纏着腰織機的一端,足尖撐起另一端腳踏棍,雙腿伸直,時間久了,腿麻腰酸。過去幾十年,在時代的變遷與傳承人群的日漸式微下,黎錦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一度瀕臨滅絕。
2006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别具一格的紡染織繡技藝
作為被世所公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黎錦紡織技藝有什麼特别之處,又有哪些文化内涵?
海南省博物館研究員王翠娥是研究少數民族紡織的專家,她告訴澎湃新聞,從工藝方面來講,黎錦主要有紡、染、織、繡四大工藝,它的四大工藝跟其他地區的紡織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紡”,其它地區也有“紡”,但是黎族紡織除了較為普遍的手撚紡輪,還有單錠腳踏紡車。當年黃道婆到海南去學習紡織技藝,把海南黎族的單錠紡車帶入江南帶到上海地區,改良成三錠腳踏紡車(相當于一個人可以紡三個錠),大大提高了人員的工作效率,成為黃道婆改良最成功的工具。
展覽現場
石拍
再說“染”,黎錦的染料主要采用山區野生或家種植物作原料。這些染料色彩鮮豔,不易褪色,且來源極廣。染色是黎族民間一項重要的經驗知識。美孚方言區還有一種紮染的染色技術,古稱絞缬染。先紮經後染線再織布,把紮、染、織的工藝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
紮染絣染架
絣染品
“像其他地區就沒有這種紮染絣染架,經過絣染出來的絣染品圖案不是很清晰,有色暈,像水彩畫一樣更自然,有一種朦胧美。”王翠娥說。
潤方言婦女服飾(白沙地區)
在“繡”方面,黎族刺繡分為單面繡和雙面繡。其中以白沙潤方言區女子上衣的雙面繡最為著名。她們刺出的雙面繡,工藝奇美,不遜于蘇州地區的漢族雙面繡。
除了特殊的工藝,海南黎族紡織技藝更有悠久的曆史,距今至少有3000多年。因為黎族本身沒有自己文字,隻有各種方言,從海南島上出土的很多新石器時代的紡輪,紡針等實證黎族紡織的曆史。
春秋戰國時期,海南紡織品及黎族“織貝”就向中周入貢。到漢代,又有“廣幅布”深受朝廷青睐。漢以來,黎族“白疊布”、“吉貝”、“黎幕”和“黎被”等布匹的貿易遠達會稽等東南之地。
男子樹皮服裝
“過去中原是麻紡和絲紡,沒有棉紡,元初黃道婆回到家鄉上海,把黎族的棉紡織技藝帶到江南地區,從此機杼大行,漸漸為全國之用。随着棉紡技術推廣,人們穿上了棉衣棉褲,這是黃道婆的貢獻,也是黎族紡織技藝的貢獻。”王翠娥說。
從“大力神”傳說到土生土長的“織娘”
展廳中央,四位身着少數民族服飾的織娘席地而坐,腰上纏着腰織機的一端,足尖撐起另一端腳踏棍,拉動提綜杆間撐起的經緯線……現年58歲的黎族織娘符林早是這項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她與另外三位省級非遺傳承人一同在展廳,向往來觀衆現場展示黎錦技藝。
展覽現場
許多傳統技藝都失傳了,黎錦不僅保留了其原始的紡織技藝,而且傳承至今還在使用中。可以說“傳承”既是這項技藝的驕傲,也難以避免成為它的困境。
在成為國家級和世界級非遺以後,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投入更多的力量去保護和傳承黎錦技藝,比如開設傳習館、鼓勵非遺黎錦進校園、擴展黎錦工藝市場等。而諸如這次的展覽和現場展示也成為宣傳黎錦技藝的方式之一。
符林早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從9歲開始做黎錦,“跟祖母學絣染,跟母親學挑花。”作為土生土長的美孚方言黎族婦女,符林早最擅長的是編織美孚方言黎族圖案,作品風格自成一派。她的絣染工藝最為高超,織錦具有圖案豐富多彩,在傳統服飾中融入了現代風格的特點。
展覽現場
對于黎族的織娘而言,黎錦從小就融入她們的生活,“農忙的時候幹農活,農閑的時候做織錦”。而想要織出一件黎錦精品也絕非易事。符林早指着身上穿着的一件融合絣染和挑花工藝的筒裙說,“織這樣一件筒裙需要花掉一年的時間。”筒裙上的圖案豐富,色彩厚重,最為顯目的是裙頭的人形紋和鹿紋。
王翠娥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黎錦上比較常用的圖案有植物圖案、動物圖案、人物圖案、景物圖案、文字圖案以及神話故事圖案。其中,人形紋是最常用的織錦圖案之一,體現了黎族社會的祖先崇拜意願,有祈望人丁興旺、人口繁衍的意味。
展廳入口處用紡織物編織的“大力神”形象
說到人形紋則不得不提流傳在黎族神話故事裡的創世神——大力神。傳說古時候天地相距很近,天上有7個太陽和7個月亮,人類深受其害,難以為生。大力神用箭射下了6個太陽和6個月亮,為人民除了害。這時,大地一片平坦,大力神從海邊挑來大量沙土壘嶺造山,繼而又用腳踹開群山,造成深溪大河,而大力神灑下的汗水,則成了奔騰不息的河水。大力神開創了世界大業,之後便欣然溘逝。
“大力神是黎族人民勇敢與智慧的化身,所以人民就比較崇拜他,把它織在筒裙上為了紀念他。他還有很多變形的人形紋。”王翠娥說。
展覽現場
當被問及自己的黎錦作品圖案的靈感來源于何處?“我現在會在傳統圖案中做一些創新,”符林早說,“有時候在睡覺時,腦海裡都會在想紋樣……”
可以說,對于黎族人而言,黎錦不是簡單的服飾、被品等日常使用物,它是黎族文化的載體,也是濃縮了黎族曆史與文化的獨特“史書”。
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
展覽日期:9月28日—12月25日
展覽地點:南京西路325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