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詢的從業中,我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 “老師,我有心理問題嗎?” 。心理問題的範圍比較寬泛,但以我的經驗,多少都會和性格有關。
性格是人格的具體表現,簡單地說,它是一個人穩定的人生态度。如果我們的人格是健全的,我們的人生體驗就會更好,而我們的人格如果是有缺失的,也可能讓我們“一手好牌,打個稀爛”。
那麼,人格缺失可能有什麼表現?以下結合了心理學家艾利斯的人格觀點,總結了9個“不”作為關鍵詞。為方便代入,全文使用第一人稱,文章雖長,或有遺漏,僅供參考。
第1個“不”:不“愛自己”
我們可以用一個問題來覺察這一點:我們對當下的自己滿意嗎?10分滿,如果低于6分,我們就有“不愛”自己的傾向了。
“即使在别人的眼裡我已經很好了,我對“現在”的自己還是沒有信心,我心裡有一個理想的我,可是我總達不到。我雖然非常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但别人說我好時,我總覺得是安慰我。朋友們說我對他們太好了,讓我對自己好一點”。
“不愛自己”的我們,内心是自卑的,我們經常感到焦慮, “身材焦慮”、“外貌焦慮”、“社交焦慮”、“成就焦慮”......
雖然,我們覺得“明天的自己會更好”,但“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我們永遠對“今天”不滿意,其實是不會有滿意的“明天”的。
第2個“不”:不“愛他人”
不“愛他人”,主要體現在我們很難相信别人,而且,我們對環境也缺乏安全感,我們非同尋常的敏感,很容易讓我們感受到敵意,别人可能“言者無心”,但我們确實“聽者有意”。
“雖然我也想融入社會體現價值,想真心關愛他人,但我就是很容易發現别人的不足,我總覺得别人對我是有惡意的。我也很容易覺察到環境的“不堪”和“危險”,雖然也許有我自己的原因,但我總是覺得自己是“無辜受害”的,這是我不能容忍的,我想破壞這一切,或頭也不回的逃離!”
“不愛他人”,會影響我們的社會适應能力,我們很難建立歸屬感,很難建立長久穩定的關系,我們的内心可能是長期壓抑的。有時為了得到我們想要的,雖然“不愛”,我們也會竭盡全力去滿足别人,但如果我們感受到了“不被認同”等挫敗感,我們就會失控,用更激烈、更具傷害性的行為去爆發情緒并傷害關系。
第3個“不”:不“知足”
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無條件地接納自我,我們隻要活着,就是有潛力的,不用證明什麼,但“不知足”的我們是做不到的。
我們有着非同尋常的企圖心和勝負欲,我們始終對“成功”保有一種堅決而穩定的“饑渴感”,而“超越”好像是我們人生惟一的意義,我們不能理解,什麼叫“知足常樂”。
“即使在别人的眼中,我已經很優秀了,擁有很多了,但我總覺得不夠,我不停地為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的目标,我會不斷地壓榨自己,即使我的身體已經嚴重透支了。我看上去總是意氣風發的,有時自信得近乎自負,但,隻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害怕的,我害怕失敗。好像隻有不斷地“成功”,我才能感到安全,否則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我愛的人也會離開我,這讓我停不下來。”
“不知足”,讓我們長期處于壓力之下,我們可能有睡眠障礙、神經疼痛......我們也可能有煙瘾、酒瘾等物質依賴。我們擔憂自己“創造不了所需要的”,也擔憂“創造不了更好的”,更擔憂“創造了以後再失去”。
第4個“不”:不“負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責任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我們有價值感的人生體驗。 “不負責”在這裡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外“不擔責”,一種是對内“不自責”。
“我對他人,有一種很迫切且很長久的依賴,這個人可能是我的父母、愛人、也可能是任何一個我需要的人。我渴望和他們“共生”,希望他們“無條件地愛我”,他們不但要替我作決定,還要承擔我生活中的大部分責任。我也會拼盡全力地讨好他們,雖然這讓我很壓抑,但我更擔心被他們抛棄。有時我喜歡“占蔔”,然後坐等命運的改變。”
“我的人生太艱難了,我吃了太多的苦,經曆了太多失敗,這都是别人或環境造成的。我也傷害别人了?不,我沒有錯,那是他們應得的。我受害太深了,别人必須來救贖我,否則我想讓全世界陪我一起下地獄。而且,我也不想守規矩,因為那好像是‘為别人方便’而制定的,卻限制了我的自由。”
“不負責”,讓我們表面上看是獲益的,但它可能會帶給我們一種靈魂深處的空虛感和莫名的憤怒,讓我們的内心充滿了沖突。因為在現實世界裡,責任和權利是相對應的,沒有責任,我們的權利也會受限, “隻想擁有權利,不想付出責任”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
第5個“不”:不“現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 “不現實”卻是與這個思想背道而馳的,它包含了三層意思, “理想主義”&“唯心主義”&“空想家”。這三個關鍵詞在這裡都是極端僵化的,它們常和“必須”、“應該”搭配。
“凡事都應該十全十美,哪怕有一點小瑕疵,我都接受不了,那簡直太糟糕了!”
“隻要你愛我,你就應該能滿足我所有的要求,我要月亮,你也必須給我”
“我想了那麼多好點子,所以現在還沒空開始幹!”
“不現實”的我們,是主觀的,是追求完美的,是按自己想象的準則行事并要求别人無條件接受的。我們的需求高于一切且無窮無盡,我們的“理想過于豐滿”,我們卻不接受“現實的骨感”,如果和我們想的不一樣,我們甯願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做!
第6個“不”:不“靈活”
第7個“不”,不“穩定”
第8個“不”:不“耐挫”
簡言之,情商低,抗壓能力低
第9個“不”:不“耐久”
簡言之,不能延遲滿足
“對我而言,等待的本身就是一種‘折磨’,這會讓我很焦慮。如果我有需要,我就像個孩子一樣,希望它最好立刻、馬上得到滿足,我不太相信需要長期投入才有回報的計劃,這在我們看來,實再是太像“畫餅”了,這讓我總是拼命地在忙,卻發現不過在原地打轉而已。”
9個“不”讓我們了解了人格不健全的各種表現,如果人格有明顯的缺失,會讓我們在現實裡經受更多的失敗,無論是事業還是情感;也會讓我們成為“敏感體”,更容易被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所侵襲,而且,程度嚴重的人格缺陷會形成“人格障礙”,這會破壞我們正常的自我實現和社會功能,讓我們自己、身邊的人都深受其害。
不過,即使發現自己的人格可能存在“不”,我們也不需要太悲觀,因為在現實裡,絕對健全的人格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個人都會多少有點人格缺失的類似體驗,這并不一定對我們的人生造成很大的影響。
而隻要我們能夠深挖并覺察到自己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我們就有可能完善它,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因為人格不僅是受過去推動的,它還會受目标的牽引,我們是什麼人格,還會取決于我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随着歲月的沉澱,我們的人格氣質也會趨于完善和穩定,戰勝人生旅途中的危機或是接受專業的心理分析,都可以幫我們淬煉出更為完善的人格。
人格的發展和健全是伴随我們一生的。
“人生,是一場修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