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雲南省魯甸縣龍頭山鎮甘家寨恢複了甯靜。張元頂輕輕推開女兒張喜菲的房門,燈下,女兒還在專心複習功課,根本沒注意到有人進來了。
“快中考了,娃娃時間抓得緊。”
張喜菲,龍泉中學初三學生。她的弟弟張喜立,也在這所中學念初一。
妻子邊務農邊照顧孩子,自己跑運輸有活幹,兩個孩子學習成績不錯……生活充滿希望,張元頂滿臉欣慰,但他偶爾仍會想起那個令人心碎的日子——
2014年8月3日,6.5級地震突襲雲南魯甸,位于震中龍頭山鎮的甘家寨遭遇重創,被滑坡體整體掩埋。
家園被毀,親人遇難,災區群衆一時陷入極度悲痛和絕望之中。
災情牽動中南海,黨與人民心連心。
得知震情後,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減少人員傷亡,妥善做好群衆安置工作。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來了,國家救援隊來了,通訊、電力、道路搶修人員來了,救災物資來了……救援力量源源不絕湧向魯甸,受災群衆的心慢慢定了下來。
好好活下去,才是對逝去親人最好的告慰。之前還是一片廢墟的地方開始飄起炊煙,悲痛欲絕的人們抹掉眼淚開始重建家園。
災區群衆生活過得怎麼樣?恢複重建工作進展得如何?災區群衆還有哪些要求和期盼?遠在北京的,心裡一直有一份放不下的牽挂。
2015年1月19日,大寒節氣前一天,一大早就出發了。經過長途飛行,他抵達昭通。
“天氣寒冷,路況很差,從昭通一路颠簸過來,我們很受感動。”時任龍頭山鎮黨委書記李善雲清晰記得,來到原鎮政府所在的遺址,聽到地震傷亡情況後,面色頓時凝重起來。
衣食住行尋常事,心系百姓公仆情。
在闆房學校,面對圍攏過來的幹部群衆,關切地說道:“震後,我一直牽挂着你們:安置好沒?能不能吃上一口熱飯?孩子有沒有學上?生病能不能治療?現在我特别關心你們越冬和災後重建情況,能不能盡早搬進新居?”
一句牽挂,道不盡的溫情;一個個追問,寄托着對災區人民的關切。
彼時,甘家寨過渡安置點的100多頂帳篷裡,安置了89戶200多人,張元頂一家就住在這裡。
“好!”看到進來了,小喜菲激動地喊道。帳篷裡挂着的獎狀格外顯眼,記錄着她的努力。
“娃娃以前在電視上見過,沒想到這次在自家帳篷裡見到了。”張元頂說,“聽說娃娃學習不錯,鼓勵她加油。”
回想起那天的場景,張元頂記憶猶新,眼裡泛着淚光。
“現在在這裡生活還行吧?”關切地問道。
“行的,政府照顧得很好,補貼都發到了。”
“住這個棉帳篷還暖和吧?”
“暖和。”
一句“暖和”,道不盡的感謝。
當天,先後走進5個帳篷,詳細了解群衆生活保障情況,一聲聲噓寒問暖,感動着受災群衆的心。
臨别時,陽光灑在院子裡,格外溫暖。安置點的群衆圍攏過來,和大家一一握手後說,黨中央始終惦記着大家,祝願大家克服困難,生活一定會更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失去親人的悲痛還在,但的祝福給了受災群衆對美好生活的無限信心與向往。他們決心用勤勞的雙手,把新家園建設得更好。
滄海桑田,換了人間。
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地震中消失的甘家寨在騾馬口社區涅槃重生,家家戶戶住進新樓房,小花椒成為緻富大産業,農家樂辦得有聲有色,村民們安居樂業,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對于未來,張元頂夫妻滿是憧憬:“好好掙錢,努力把兩個娃娃撫養長大,希望他們好好讀書,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镌刻着執政者奮進的步伐。4月18日起,新華社開設“近鏡頭溫暖的瞬間”欄目,精心選取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精彩瞬間,講述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溫暖故事。
總策劃:傅華
總監制:張宿堂
策劃:孫承斌 陳二厚
監制:趙承 劉潔 孫志平 陳凱星 霍小光 賴向東 樊華 常愛玲
統籌:李忠發 吳丹 黃玥
文字:譚谟曉 張千千 林碧鋒
攝影:鞠鵬
音頻:吳炜玲 楊慕茜
視覺:畢曉洋 李京
設計:焦旭鋒 殷哲倫 曾學真
協調:胡若晗 王曉曈
推廣:李明 趙鵬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來源: 新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