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井字峪書院

井字峪書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04:18:21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1

【第三期 流水井、大小馬站書院群】

“門臨流水,人步青雲”這是廣州越秀區流水井牌坊上的一副對聯。從繁華喧鬧的西湖路商業街拐進來,咫尺距離,就仿佛踏入另一方天地,古樸、甯靜。

“老人家有句話‘銀行多過米鋪’,實際上以前廣州是‘書院多過米鋪’。這麼個小小的地方,以前是書院一間挨一間,一間對一間的。”知名廣府文化學者饒原生介紹說。

今天的越秀區是古代廣州城中心範圍。據《廣州越秀古書院》,清代廣州書院在數量上居全國之首。在今北京路附近以流水井、大小馬站為核心輻射四周約三平方公裡的區域内,百十家書院集中分布,形成了一個全國罕見的書院群。其中,主要是官辦書院和合族祠書院兩類,又以合族祠書院居多。

近人劉伯骥在《廣東書院制度沿革》一書中按書院的性質将其分為三類:一、純為講學課士的書院;二、兼為講讀與鄉約的書院;三、紀念宦賢的書院。

但在廣州星羅棋布、有雲屯星聚之勢的合族祠書院并不在這三類中。合族祠書院雖無如官辦書院那樣的講學、課試、藏書功能,卻是當時教育體系的重要輔助形式。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2

廣州書院文化街上的幾座書院牌坊,濂溪書室、然藜書舍、三益書室均為合族祠書院。

既是祠堂也是書院

穿過流水井牌坊,走進廣州書院文化街,會看到幾座古色古香的書院牌坊。牌坊上的粵秀書院、禺山書院、西湖書院為這一片區内的官學,而濂溪書室、然藜書舍、三益書室則為合族祠書院。濂溪書室是周家祠,然藜書舍是劉家祠,三益書室則是江、何、黎三姓合族祠。

合族祠書院源于清代。據《儒林芳草廣州書院史話》記載:“廣州自清初兩王入粵屠城之後,城中已很少有五世以上的家族,無法建宗祠,隻能由同姓族人建立合祠。但雍正十三年(1735),朝廷下令嚴禁民間聚衆結盟,凡寺、觀、神、祠,俱禁止興建……民間的合族祠不得不改為書院、試館。”

但這些“書院”并不僅僅是“宗祠”的别稱,而是特定姓氏家族背景支配下的教育組織,兼具教育功能和祖先祭祀功能。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3

廬江書院堂屋正面。廬江書院已開辟為嶺南金融博物館。

位于西湖路流水井29号的嶺南金融博物館,其館址就是有200多年曆史的廬江書院,又稱何家祠。廬江書院由居住在廣州、肇慶的何氏族人共同出資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合建,後經過幾次重修,是大小馬站古書院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書院,屬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早期的族人約有86房,後來發展到157房。但這裡的房,并不是實體性宗族之下的分支,而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宗族通過付出一筆加入經費而獲得書院成員資格,即所謂的‘房份’。”現嶺南金融博物館陳列研究部負責人蘇慧穎介紹稱,“廬江書院其建築群落主要由堂屋及附屬東西試館組成。堂屋主要功能為何氏宗族的公共活動場所。而‘房份’最直接的物質體現便是東西試館,其由一間間小屋組合構成,多為上下兩層,占地面積約為10-15平方米不等,各小屋的門楣由麻石砌就,刻寫出資的宗族房系,目的是作為各地宗族子弟科舉趕考的臨時落腳點。”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4

廬江書院東西試館,其由一間間小屋組合構成,小屋門楣由麻石砌就,刻寫出資的宗族房系。

合族祠書院主要用途有三,1,應試。逢鄉試,會試之年,為各房子弟赴省或赴京應試提供住宿及修習備考的地方。2,供奉祖先牌位、舉行春秋祭祀和頒胙儀式。3,各房因公晉省(侯委、納糧、訴訟)暫寓之用。

由此可見,合族祠書院雖無講學功能,但當年赴省城參加府試和鄉試的宗族子弟,都住在這些宗祠書院裡,考完試以後,又在書院裡等候放榜,可以說這裡的一磚一瓦與教育、科考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那為什麼這些合族祠書院會集中在北京路一帶?饒原生解釋說:“清代貢院在今天的越秀中路,學政衙門在今天的西湖路。而合族祠書院主要是為應試族人服務的,那麼選址多會圍繞在這一帶。有點像這些年興起的高考或考研時的考試房,自然多集中在考點附近。”

與商品經濟發展有一定關系

廣州合族祠書院的興起,與清中葉逐漸走向繁榮的商品經濟有着一定的關系。

據《衆人太公和私夥太公:從珠江三角洲的文化設施看祠堂的演變》:“祠堂之能普及民間,蓋起源于朝廷的倡導,而其主要原因則是由于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制度同商品經濟互為表裡,才得到充分的發展 ”“它們通過務賈來增強宗族的經濟實力,在強大的經濟基礎支承下, 又通過業儒來跻身仕途,謀求社會地位。雙重追求,兩者互為補充。而通向功名利祿的‘ 正途’ 惟有讀書,接受教育。”

據《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清代以來的廣州合族祠研究》,廣州的合族祠書院大都建自康熙年間及以後。當時,廣州商業繁華,商品流通及人口移動頻繁,到廣州參加鄉試的各地士子不斷增長。省内各姓紛紛聯絡本縣多個同姓宗族,或聯絡數縣、數十縣姓宗族,彼此以“房”的名義合資參與,在廣州城買地買房間建立宗族背景的姓氏書院,作為各地本姓子弟應試合因公晉省暫寓之所。

蘇慧穎則介紹同治《廣州府志》記載自康熙以來,貢院号舍不斷擴增。“貢院号舍的增多,表明科舉應考的人數在不斷增加。亦表明社會群體希望通過‘業儒’來跻身仕途,謀求社會地位。遠離省城的邊緣宗族為應對科舉應試的需求,而不得不在廣州城内尋求落腳點,在某種程度上也催生了合族祠。”他說。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5

廬江書院内保有的石碑。

廬江書院内現保有12通石碑。從刻于清嘉慶十三年 (1808)的《房份次序碑記》、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重修廬江書院碑記》中可以看到廬江書院的收入主要來自宗族的捐獻、其名下的物業租金及店鋪的收入等,而這些收入主要用于房屋的修繕、祭祀設施的修築等。

談及合族祠與商業運作之間的聯系時,蘇慧穎特别提到一通“還我嘗業”碑。碑文主要講述了何家子孫何玉衡在擔任族産協理期間,私自将族産六間商鋪抵押變賣給張氏,何家後人通過法律訴訟,終于拿回了族産的六間商鋪。

通過對碑刻的釋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管窺合族祠的經濟信息。“‘嘗業’也稱嘗産,俗稱‘公嘗’,是同一家族或宗族各房共同占有的公共财産。”蘇慧穎解釋,“廬江書院的日常運作,除了管理宗祠本身之外,還涉及一定數量的經濟産業,所以置業和管業也是主要的經營活動。在置業層面,一旦積蓄稍有寬裕,宗族會馬上置業出租收取利益。由于涉及的是共同财産,所以置業時,必須要求各房主人同意或共同參與。但是,為了提高運作效率,宗族會選舉‘值事’‘協理’‘任事’等負責‘嘗業’的日常管理和運營。何玉衡便是在擔任‘協理’期間,利用職務的便利,私自變賣‘嘗業’,因此引發了族人争訟。”

在饒原生看來,廬江書院經過200多年的曆史,在2019年成為華南地區首家綜合性金融博物館,内在亦有聯系。“廣州作為千年商都,金融曆史文化底蘊深厚。而能建合族祠書院的多為廣府的名門望族,說明經濟條件好了,就希望子孫博取功名。俗話說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讀好了也可以更好地做生意。”饒原生說。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6

從廣州古城清代書院位置圖可以看出當時合族祠書院星羅棋布。

嚴格規定保障讀書考試

蘇慧穎介紹,合族祠人口衆多,管理浩繁,因此,族人對合族祠提出了管理要求,這些管理大多涉及書院的管理,從這些管理可以看到合族祠書院是如何推動和保障族人科舉考試的。

比如廬江書院在其管理規定中寫明:“各房子弟新登文、武科第,又赴祠谒祖者,獎花紅銀一兩;恩優拔副歲貢生,獎花紅銀一兩;南北鄉試舉人,獎二圓;解元,獎三圓;進士,獎四圓;會元,獎五圓;翰林,獎六圓;榜眼、探花,獎八圓;狀元,獎十圓;副将至提督,獎四圓。欽賜科第亦照此辦理。”還規定:“議各房兄弟子侄到來趕科考試,入房居住、務必安靜,不許聚賭擲骰、抹牌猜枚、吹箫彈唱。每逢場前夜宿、場期作文之日,亦不許喧嘩擾亂。倘有犯例,即許值事召集各房矜耆重責;如不悔改,可将其革出該房,永不許入房居住。”

類似規定在其他合族祠書院也有。位于小馬站的濂溪書院,又稱周家祠。據《廣州越秀古書院》,周氏聚族會議主祠規27條,以管理周元公祠和濂溪書院。據《祠規》中記載,書院是為了周氏子孫應試而設,不是應試之人不許居住。書院平時可租給讀書、教書的人,但到了鄉試期間一律要搬清。如果周氏子孫中有中舉考取功名的,還有一定的獎勵,中文舉人送花紅銀十四兩,中武舉人送七兩。到京參加會試還各送路費十兩等。

管理規定不僅規定了日常保障族人子弟專心讀書的種種條例,還制定了對獲得科舉功名子弟的獎勵舉措,由此可見合族祠書院非常注重科舉功名。

打卡必知——

廬江書院

位于越秀區西湖路流水井29号的廬江書院,如今變身金融文化新陣地——嶺南金融博物館。嶺南金融博物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前身廬江書院古建築本身的特色。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7

廬江書院堂屋正面博古正脊,居中主畫是五倫圖。

書院門樓坐西朝東,門額“何家祠道”四字,顯出滄桑古勁的氣派。門樓後有照壁和庭園。主體建築堂屋也可稱為正祠,坐北朝南,為三進式,硬山頂,灰塑博古瓦脊。大門上有石額,刻“廬江書院”,中牆有“必得其壽”彩繪。

前堂為門堂式,由塾台、塾間等幾大要素組成。塾是古代禮制的體現。塾台位于大門左、右兩側,采用須彌座形式,功能是大型祭祀慶典活動時的鼓樂台。進入大門,分布在東西兩側的小房間為塾間,主要提供給賓客休息或作儲物室。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8

“蝦弓梁金花獅子”。

此外,堂屋雀替頗具特色。雀替早期為簡單的渦卷紋,後期發展為花卉、博古、龍、人物等内容。而廬江書院堂屋雀替,雕刻以人物,題材為“八仙過海”。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9

廬江書院正面堂屋的梁頭是人物石雕。

正面堂屋的梁頭也有些與衆不同。傳統建築中多為卷草或渦卷紋,最常見的是龍頭或龍魚造型。而廬江書院堂屋梁頭是人物石雕,分布在前堂兩根石檐柱,共兩組六個人物,有推測為雷公電母、風伯雨師,背後均有道童擎旗。廣州屬沿海地區,多台風雨水,建築裝飾風雨雷神,有鎮宅寓意。

正祠兩側為東西試館,其由一間間小屋組合構成,各小屋的門楣由麻石砌就,刻寫出資的宗族房系,比如“順德 思遠堂房、大會堂房、陳村堂房”。

考亭書院

位于越秀區西湖路流水井35号考亭書院,又稱朱家祠。

考亭位于福建建陽,是朱熹晚年講學居住的地方。竹林精舍是朱熹一生興辦的最後一所書院。朱熹辭世後,1244年宋理宗禦書“考亭書院”賜匾給竹林精舍,書院由此得名。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10

考亭書院大門,其上即為奎樓。

朱熹第七代孫遷居到廣東新甯,到清代乾嘉年間發展為新甯一大族,為了弘揚祖先在考亭的儒澤,勉勵子孫學習,于是在廣州府學不遠的流水井築起這所書院,襲名“考亭”,又名朱家祠。建院目的除紀念朱文公業績外,又便于朱家舉子赴省城或赴京參加會試或殿試,集中學習、住宿而設立。考亭書院還有一個規定,凡本姓人中舉人以上的,必須接受紫陽書院(紫陽是朱熹别名)的獎賞和在這兩院舉行祭祀儀式,這種做法直到清末科舉制度取消才終止。

考亭書院現存建築僅餘奎樓。大門建在奎樓下,門上石扁刻“考亭書院〞四字,與現存建陽的宋理宗所書“考亭書院”石坊(明代嘉靖年間建)字迹相同。門檐後是奎樓,三樓有耳窗,窗上小石碑刻有“奎閣”二字,取意中魁人(内)閣。

考亭書院對側是位于流水井38号的冠英家塾,又稱馬家祠。一位已搬至西關的阿叔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就住在這裡,一大家子都是馬氏族人,都是親戚。他搬走後時不時要回來看看,對院子裡的一樹一井都充滿了回憶,“我家這口井還有對面考亭書院裡的井,水很清很涼的,有一口并不深,我以前都跳進去消暑。”馬叔說。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11

冠英家塾大門。

濂溪書院

廣東有多所濂溪書院,是為紀念周敦頤(号濂溪)而設。周敦頤曾兩度在廣東任職,第一次是廣東南路轉運判官,第二次是提點廣南東路刑獄。他住在藥洲,其辦公衙門在清風橋北(今起義路附近)。周敦頤去世後,人們立祠奉祀,在清風橋北築景濂堂。宋淳祐四年(1244年),時任廣東經略安撫使、創辦了禺山書院的方大琮将景濂堂建成濂溪書院。

但此濂溪非彼濂溪。西湖路小馬站19号的濂溪書院舊址,是周敦頤在廣東的後人所建的合族祠書院。據《廣州龍歸南村周氏族譜》的記載,周敦頤有兩子,一個叫周日壽,一個叫周日泰。周日泰的次子叫周直卿,周直卿有九子,後來散落在珠江三角洲各地。所以廣州的濂溪書院以周直卿為始祖公,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在仙湖街建“先賢濂溪周元公祠”,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順德周氏族人在小馬站重建濂溪書院,又稱周家祠。

井字峪書院(大小馬站書院群)12

濂溪書院舊址牌匾。

濂溪書院2015年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外牆上除“濂溪書院舊址”匾額外,還可見挂嵌着麻石界碑一塊,上書“周濂溪祠地牆界”。

總策劃:戎明昌 劉江濤

策劃:王海軍 王佳

執行:劉炜茗 陳偉斌

題簽:劉斯奮

學術支持:李緒柏

專題統籌:周佩文

本期采寫:南都記者 陶新蕾

本期攝影:N視頻記者 馮宙鋒

本期視頻:N視頻記者 陳傑豪 武藝璇 實習生 楊文清 鄭晴文 陳日權 楊翔源

本期直播:N視頻記者 武藝璇 阮增豪 實習生 黃昕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