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09:00:08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1

《阿甘正傳》是電影史上十分經典的勵志作品,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5分。

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阿甘”的智障男子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一生。影片将阿甘個人的成長融入到美國的曆史裡,在刻畫個人成就的同時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影片上映後獲得了極佳的口碑,并于199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及7個提名。

影片的情感描寫十分豐富和飽滿。有阿甘自我成長的奮鬥史,有阿甘和好兄弟鄧中尉、巴布的友情,有阿甘和母親難舍難分親情,也有阿甘和玩伴珍妮純真的友情以及遺憾的愛情。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2

而對于電影中的角色珍妮,影迷們曆來對此褒貶不一。

在很多觀影者的眼裡,珍妮不是一個好女孩,盡管她和阿甘兩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有非常深厚的友誼,但是長大後的她卻一次又一次拒絕阿甘、傷害阿甘,直到“玩夠了”,才來找阿甘。

原本在影片的後半部分,珍妮背着行囊,來到阿甘身邊,兩人發生了親密的關系,結果第二天珍妮卻悄無聲息地離開。

因此,很多人始終認為珍妮是一個不懂得珍惜的人,她不值得得到阿甘的愛。

可是,小時候那麼善良的珍妮,為什麼會對喜歡她的阿甘做出時而接近,時而疏遠的行為呢?

這還要從她的人生經曆說起。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3

1一次次離開阿甘的背後是童年陰影所帶來的回避型依戀人格

影片中,珍妮多次和阿甘相聚,然後又離開。

在我看來,前期的她确實不喜歡阿甘,隻是把阿甘成一個很好的朋友,她想要去外面的世界追夢。但最後她發現,隻有阿甘永遠站在原地等她,能夠給她安全感。

可是她卻不敢直視阿甘的愛。

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做“回避型依戀人格”。指的就是一個人明明喜歡對方,卻又拒絕對方的一種奇妙的心态。當所愛之人靠近時,便選擇回避和逃避。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4

為什麼珍妮對阿甘會産生這樣的心理狀态呢?

分析劇情我們就會發現,原因藏在她的原生家庭裡。

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珍妮和她的父親生活在一起,然而父親給予她的不是愛,而是暴力、虐待和傷害,導緻她長期無法得到正向的情感回應,所以骨子裡埋下了深深的自卑感習慣用躲避來應對突如其來的關愛,甚至覺得自己根本不配得到别人的愛。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5

影片裡,阿甘滿懷期待地問珍妮:“你願意嫁給我嗎?”

珍妮眼裡十分平靜,随之而來的是帶有遺憾的回答:你不會娶我這樣的人的。

她覺得自己根本配不上阿甘,阿甘是被總統召見過的退伍軍人,享有國會勳章榮譽的社會精英;而自己卻是一個滿目瘡痍的風塵女子。兩個人的生活經曆差距太大。

正是由于珍妮在童年時,長期處在壓抑的環境裡,無法及時得到情感回應,因而這樣的經曆激發了她内心的羞恥感和痛苦感,導緻她長大後選擇用躲避來回絕自己所愛之人的愛意。

2自甘堕落、尋找刺激的表象之下是心靈創傷後的強迫性重複

在很多人看來,珍妮像一個放蕩生活,作賤自己的“綠茶”。

細數她的種種作為,不論是在夜總會上一絲不挂的彈唱,還是跟着脾氣暴躁的嬉皮士男友輾轉流浪,亦或是後來濫交、吸毒,都不是一個正常姑娘的作為。

可當我們深挖現象表象背後的真相時,才發現她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為都是心靈創傷下的“強迫性重複“

患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人,在經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之後,會不自覺地反複制造同樣的機會,以便獲得相同的情感體驗,哪怕這種體驗本身是負面的。

珍妮從小到大,長期面對酗酒和經常傷害他的父親,導緻他成年後所找的男人們都是跟他父親有着相同特征的人:暴力、粗魯、酗酒。

這些人可以用言語侮辱珍妮,可以旁若無人扇珍妮耳光,但珍妮卻一次又一次重複的陷入對這類人的癡迷中。這便是她在重複體驗那些帶給他的傷害事件。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6

日本有部經典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電影的主人公松子從小為了讨好父親,總是通過做鬼臉的方式來博得父親的開懷一笑。

她以為父母不喜歡她,所以一輩子都在尋找一個喜歡她的人,而這些人無一不對她做出了傷害:狠心抛棄她、逼迫她賣身、言語羞辱她、暴力毆打她等等。

盡管每一次的情感經曆都讓松子千瘡百孔,但每一次她都無比渴求對方的愛,在一次一次重複的被傷害裡,她依舊飛蛾撲火般去追求那些男人帶給她的虛僞施舍 。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7

不論是珍妮,還是松子,她們都一次又一次,重複式地把自己送給那些充斥着暴力和消極色彩的男人們。因為這種狀态,雖然痛苦,确是她們所熟悉的安全模式。

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心理學家弗裡曼認為:“原生家庭的不足,将成為一個人後續人生的索求和追逐,而這也成為了推動個人成長的關鍵所在。”

《阿甘正傳》中的阿甘和珍妮,一個代表着積極向上的美國精神,一個代表着美國7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

他們命運的巨大差距,一方面是個人的命格使然,遇到的人不同,經曆的事有異,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家庭出生不同。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8

阿甘雖然天生智力水平低,但是他有一個對他寄予厚望,無比關愛他的母親。因此,盡管阿甘因為家族遺傳疾病被帶上腳撐,遭到其他小孩子的嘲笑,但是他的母親卻鼓勵和安慰他:你和其他人是一樣的,你和其他人沒有區别。給了阿甘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并且,媽媽随時都在對阿甘進行正當的教育:晚上給他講故事,讓他不要上陌生人的車,教育他不要打擾房客叔叔,要懂禮貌。

總而言之,阿甘的媽媽以身作則,在思想和行動上都給帶給阿甘成長的力量。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9

反觀珍妮的爸爸,卻是禽獸。

影片中,珍妮的爸爸是一個具有暴力和酗酒傾向的男人,甚至他還對童年的珍妮進行過侵犯。

雖然影片中并沒有直接表明,但我們可以通過至少三處地方進行推斷。

第一處來源于阿甘的自述,阿甘曾說:

珍妮的父親是一個農夫,他是一個很友愛的人,他經常親吻撫摸她和她的姐妹。

第二處是阿甘和珍妮在玉米地的情節。小時候的阿甘去找珍妮玩,珍妮拉着阿甘跑進玉米地虔誠許願,希望自己可以變成一隻鳥,飛離這個令她倍感創傷的地方。此時的珍妮穿着撕破的衣服,身上還有血迹。

第三處是長大後的珍妮回到家門口,遠遠地就情緒激動,脫下鞋子狠狠朝窗戶上扔去,發洩她内心的憤怒。

說明童年的她在父親這裡遭受了非人的屈辱和折磨。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10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這句話,正是阿甘和珍妮二人命運迥異的強烈對照。父母教育的不同,影響了他們人生節點中的那些關鍵選擇:關于戀愛的對象,關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等等,最終形成了二人天差地别的懸殊。

4珍妮在臨死前如何治愈自己

影片的後半段,珍妮選擇了“從良”,她在一家飯館打工,看到了昔日的愛人阿甘。珍妮主動聯系上阿甘,邀請他來到自己和孩子的住處。

此時的珍妮,氣質優雅,臉色紅潤,褪去了年輕時的沖動和不安,多了一份為人母親的從容和淡然,我們從她的臉上和精神狀态中能夠看到,她已經從童年的陰影裡走出來,成功療愈了自己。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11

那麼,珍妮是如何應對創傷,成功實現自我療愈的呢?

第一是發洩憤怒。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作者說:

隻有釋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憤怒,隻有将責任歸于那些應該負責的人,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長大後的珍妮,和阿甘來到玉米地裡,看到童年所在的房子,憤怒地脫下鞋子扔過去,然後大哭一場,釋放自己的恨意。她把對父親的埋怨和憎惡暴露無遺,實現了情緒排解。

第二是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

從前自己遭受傷害的家庭模式不能傳遞到下一代中去,必須要用于打破。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珍妮為阿甘生了一個兒子,她把家裡布置得特别溫馨,給孩子買了很多書籍,還有一個播放動畫片的電視。

她沒有把父親帶給她的暴力和虐待傳遞到下一代去。

第三是積極地做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專家克裡斯多夫·柯特曼認為,人們的情感創傷隻能通過鼓起勇氣、積極主動地做些什麼才能得到療愈。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有了孩子後的珍妮,在與孩子的相處中,逐漸從一個渴望被愛和被保護的對象,被迫變成了保護孩子的母親,這種身份的對調,帶來的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超越,令她不再囿于過去的創傷,而是學會去面對,忘記童年時候的不愉快,專注于新的生命,反向刺激了創傷的愈合。

阿甘正傳珍妮是個怎樣的人(屢次離開阿甘和陷入堕落的心理學分析)12

影片的最後,她知道自己染上了一種不知名的病毒,不久将要離開人世。此時的她,别無所求,終于鼓起勇氣問阿甘:

你願意娶我嗎?

這代表了珍妮在死亡面前,徹底褪去了曾經壓抑在内心的包袱,走上了體驗幸福的道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