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16号線高架段與長江并行,與沌口長江大橋相交而過。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訊 “5号線終于要開通了,青山人民翹首期盼。”市民周琪高興地說。
26日,5号線、16号線、6号線二期工程開通,武漢地鐵線路覆蓋至全市各區。
武漢地鐵運營裡程突破400公裡大關,增至435公裡,邁入世界級地鐵城市,裡程排名進入世界前十。加之49公裡有軌電車裡程,武漢市軌道交通運營總裡程數達到484公裡。
武漢,已經實現了由建設“城市地鐵”向建設“地鐵城市”的轉變。
地鐵,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它正突破這一傳統認知,為市民提供集出行、居住、工作、娛樂、消費等為一體的全方位生活服務。
■ 從“一條線”到“一張網”
地鐵8号線宏圖大道站,列車正快速駛出。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17年前,武漢軌道交通1号線一期工程通車,線路圖上就是“一條直線”,10個車站,10.2公裡,人們乘坐更多是懷着好奇的心态。
2012年,2号線一期工程通車,這是第一條穿越長江的地鐵,從武昌至漢口,解決了武漢人的“過江難題”,曾經過江舟車勞頓至少需要半小時,如今隻用4分鐘。
2021年12月14日,武漢市地鐵站内,市民出行都佩戴口罩。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每天清晨,在2号線積玉橋站,都可以看見大批乘客候車,準備前往漢口,江漢路站也長期占據地鐵車站客流第2名。
“現在過江,我一般都坐地鐵。”家住武昌中南路的女孩孟婷說,尤其是去江漢路,坐地鐵比開車更加方便。
從2012年起,9年間,武漢地鐵每年都有新線通車,逐漸形成“主城聯網、新城通線”。截至目前,武漢已經擁有4條穿越長江的地鐵和2條穿越漢江的地鐵,地鐵拉近了三鎮的距離。
今年底,随着5号線、16号線、6号線二期工程通車,地鐵駛進青山、漢南,武漢市所有主城區和新城區均已實現地鐵覆蓋,運營裡程數達到435公裡。
通車之日,282座地鐵站更新最新運營線網圖,曾經隻有“一條直線”的線網圖,如今11條線路四通八達,覆蓋整座城市。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第四期建設規劃批複,至2024年,武漢還将建成19号線等項目,形成14條線路運營、總長606公裡的軌道網,全面實現“主城成網、新城通線”。
■ 第一條全自動駕駛線路亮相
地鐵5号線列車。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14日,5号線試跑時,在徐家棚站,一列“首義紅”列車駛入站台,自動進站、停車、開門,無須司機操作,車内不再單設司機室。
“我太期待了,想趕快坐一下5号線,在車頭感受一下全速前進的感覺。”家住青山建設二路的市民尹平說,自己是個“地鐵迷”,一直很關注5号線全自動駕駛的新聞。
據了解,5号線是武漢地鐵首條全自動駕駛線路,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國産FAO系統,可實現目前世界上最高級别(GoA4)的自動運行。
武漢地鐵以“智慧地鐵”為建設目标,一直推進城軌雲平台、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軌道交通上應用實踐。16号線是武漢軌道交通提倡采用線網信息化雲平台技術之後的首條在建“入雲”線路。
武漢地鐵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地鐵雲平台是搭建大數據中心、雲平台網絡安全防護體系,構建線網的骨幹網。未來武漢地鐵雲平台的建設,将與全市各部門共同聯手進行數據融合,助力武漢智慧城市的發展。
■ 一站一座“藝術館”
地鐵6号線二期碼頭潭公園站站廳藝術牆《趣》。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走進武漢地鐵8号線省博湖北日報站,仿佛走進一座“微縮版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站廳兩側陳列的24幅文物銅質版畫,以湖北省博物館的代表性文物為靈感,讓人仿佛進入藝術殿堂。
這座以“楚文漢韻”為設計主題的地鐵藝術站,位于湖北省博物館旁,不少前來省博參觀的遊客都會先在地鐵站“打卡”。“太驚豔了!”不少遊客發出這樣的驚歎。
地鐵5号線楊園鐵四院站藝術牆《奔騰時代》。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武漢地鐵,幾乎每條線都有這樣的藝術特色站,今年開通的5号線,25座車站中有11座特色站,逛完一條線路,仿佛觀看了一次青山、武昌的曆史文化展。
5号線順江而建,位于長江南岸,站内設計結合地處濱江的地理位置,以及線路所經過工業、科技區域,總體設計理念為“靈秀長江,魅力地鐵”。
11座特色站,一站一景,構造出繁榮熱鬧的盛世場景。走進武鋼站,以“光輝歲月”為設計主題的“工業風”撲面而來,欄杆采用鋼鐵元素定制,吊頂采用鋼結構包裹風管的形式。藝術牆《鋼的詩》,帶人們重新發現武鋼“詩性之美”,一剛一柔,譜寫了一首專屬于鋼城人的“歲月贊歌”。
走進昙華林武勝門站,“藝林丹青”為設計主題,與其他特色站設計藝術牆不同,這座車站設計了藝術頂,主題為《藝術之眼》,提煉昙華林街區的典型建築元素,轉化為視覺圖形語言,見證了武漢這座城市的滄桑之變,凝聚着未來持續發展的不竭之源。
■ 地鐵讓“一座城”更豐富
地鐵16号線漢南車輛段控制中心機房,技術人員正在監測各系統運行狀況。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範湖站是2、3号線換乘站,通達三鎮。今年國慶,一座名為“範湖裡”的地下商業街開業,地鐵站廳與商業街無縫銜接,出地鐵轉身就能逛街,快餐小吃、網紅飲品、時尚雜貨可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周五下午,坐地鐵到商業街,和朋友們相約吃個飯,再去網紅店打包一份糕點和奶茶,然後坐地鐵回家,路上一點也不用擔心周末堵車,這就是典型的TOD模式“站城一體化”生活。
如今的地鐵,早已不是單一的交通工具。武漢地鐵也早從建設城市地鐵,轉變為建設地鐵城市,以地鐵站點為導向,建立中心廣場或城市中心,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實現“站城一體化”。
由于城市地鐵的天然交通優勢,能夠産生巨大的虹吸效應,彙聚站點周邊客流,對商家而言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多家知名品牌意向入駐。
國慶期間,範湖裡、大智荟、玉帶茗都、中南荟等4個武漢地鐵商業亮相,它們全部依托軌道交通複合建設。
12月,武漢地鐵又公布了三陽路、秦園路、黃浦路、趙家條、中航街道口、徐家棚、佛祖嶺、歌笛湖8大武漢地鐵TOD項目。其中,三陽路、秦園路、徐家棚3個項目是一線長江濱江高端商務TOD項目。
武漢地鐵集團主要負責人表示,武漢軌道交通在規劃建設的同時,做好商業策劃,結合軌道交通建設和運營,進行土地集約化綜合開發,提高土地資源和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武漢特色的“地鐵 物業”“地鐵 産業”的發展道路,堅持“城市空間發展引領者”“地鐵生活方式打造者”“區域軌交産業驅動者”發展定位。
這三條地鐵線路今天同日通車
地鐵5号線列車行駛在高架段時,乘客可以透過車窗觀賞優美風景。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 5号線
南起黃家湖中醫藥大學,途經烽勝路、白沙洲大道、複興路、司門口、昙華林、武昌濱江商務區、楊園、和平公園、紅鋼城、武鋼片區,終點至武漢火車站東廣場。5号線是青山區首條地鐵線。
全長35.13公裡,設站25座(4座高架站、21座地下站)。
在徐家棚站與7、8号線換乘;在積玉橋站與2号線換乘;在複興路站與4号線換乘。
● 16号線
屬于市域線,漢南區首條地鐵線。線路南起紗帽周家河站,途經紗帽新城、軍山新城、沌口老城區,終點至國博中心南站。是目前武漢速度最快的地鐵,時速120公裡。
全長33.1公裡,設站12座(5座高架站、7座地下站)。
在老關村站、國博中心南站均可換乘6号線。
● 6号線二期
起于一期終點金銀湖公園站,沿金山大道敷設,終點為新城十一路站。
全長7公裡,共設站5座,全為地下站。
在碼頭潭公園站與1号線換乘。
武漢地鐵17年大事記
地鐵8号線宏圖大道站,市民在站台準備乘車。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 17年,武漢地鐵運營裡程從最初的10公裡,拓展到435公裡,武漢邁入世界級地鐵城市行列。
2004年7月28日
1号線一期工程開通,國内首條采用移動閉塞信号系統線路。
2006年
2号線一期工程試驗段動工。
2010年7月29日
1号線二期工程開通。
2012年12月28日
2号線一期工程開通,首條穿越長江地鐵線路。
2013年12月28日
4号線一期工程開通,連接起武昌火車站和武漢火車站。
2014年5月28日
1号線漢口北延長線開通。
2014年12月28日
4号線二期工程開通,地鐵第二次穿越長江,連接武昌和漢陽。
2015年12月28日
3号線一期工程開通,成為首條穿越漢江的地鐵線路。
2016年8月31日
6号線第23列“鹦鹉綠”新車到漢,武漢地鐵迎來第1000輛列車。
2016年12月28日
2号線機場線、6号線一期工程開通。
2017年12月26日
8号線一期、陽邏線、1号線徑河延伸線開通。
2018年10月1日
7号線一期、11号線東段一期工程開通。7号線越江段是世界首條公鐵兩用長江隧道。
2018年12月28日
7号線紙坊延伸線開通。
2019年2月19日
2号線南延線工程開通。
2019年9月25日
4号線蔡甸延伸線開通。
2019年11月6日
8号線三期工程開通。
2021年1月2日
8号線二期工程、11号線三期葛店段開通。
2021年12月26日
5号線、16号線、6号線二期工程通車,意味着武漢實現地鐵全域覆蓋。
(長江日報記者陶常甯 通訊員曾斯 劉丹丹 袁永華)
【編輯:符櫻】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