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全國各郡縣的行政權力得到了統一和集中,又開放了關卡、水路橋梁,放松了礦山開采和湖泊水澤限制等禁令,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又把豪傑諸侯強族全部遷到京師,讓各地有能力的人不受壓制,可以得其所欲,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基層的經濟活力,為漢初的經濟恢複創造了條件。
9個漢朝一線城市分布圖
當時,除了長安和洛陽兩個首都一級的城市之外,漢朝還有九個都會級城市,其中,有兩個城市,今天仍然是一線城市。
邯鄲
邯鄲漢朝時的邯鄲,是在戰國時期趙國邯鄲城“大北城”基礎上重新建設的新城,又稱邯鄲新城,遺址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公園周邊。
邯鄲城,地處中原腹地,西靠太行,南臨漳水、黃河,再往南可以連通鄭國和衛國;往北則可以連通燕國、涿郡,水路和陸路交通發達,是逐鹿河北,争取天下的重要據點,史書因此記載說,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
由于戰略位置比較重要,邯鄲城在曆史上屢遭破壞。秦漢交替時期,城市幾乎被完全摧毀,漢朝建立後重建沒多久,又在七國之亂中遭受到了摧殘,七國之亂平息後,邯鄲城進入了200多年的和平發展時期,到了西漢後期,成為當時全國僅次于長安、洛陽的經濟中心城市。
可惜,王莽篡漢之後,邯鄲城再一次遭遇戰亂的打擊,劉秀與王郎為了奪取河北的控制權,圍繞邯鄲城前後進行了長達20多天攻防戰,使邯鄲的人口、财産遭受嚴重損失,城市破壞嚴重。
薊縣
薊縣薊縣,是周朝燕國的五個都城之一,曆史悠久,遺址在今天北京市西城區白雲觀至和平門之間。漢代薊縣,隸屬于廣陽國,是幽州刺史部的州治所在地,南通齊、趙,勃、碣之間一都會也。
齊、趙分勃海,以河為界,從黃河在勃海的入海口,北至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的碣石山,這個廣大的區域内,薊縣作為經濟和貿易中心,起着連接南北,交通東西的重要作用。
薊縣南方的齊國、趙國,如果想跟北方的烏桓、東北的夫馀等邊境胡人進行貿易,薊縣是重要的貨物中轉站;遼東境外的穢貉、朝鮮、真番等藩屬國,通過陸路交通,進入漢朝進行貨物貿易,也要經過薊縣;漢朝的上谷至遼東,有魚鹽棗栗之饒,又地廣人希,邊境的胡人民風剽悍頭腦簡單,經常南下騷擾劫掠,出于貿易保護、邊境安全的需要,幽州刺史部在上谷郡的廣甯縣,以及遼東郡的襄平縣,常年派有駐軍在當地維持秩序,薊縣是兩地後勤保障的基地。
由于經濟和駐軍的雙重需要,古代的薊縣,在維持北方領土安定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因此也造就了當地的經濟繁榮;基于優越的地理優勢,今天的北京,依然位居中國四個一線城市之一。
臨淄
臨淄臨淄,是周朝齊國的都城,師尚父(姜子牙)的封地,與薊縣一樣曆史悠久,遺址在今天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中部的齊都鎮,因為城市靠近淄水(今淄河),所以稱為臨淄。
齊國四周背山靠海,方圓千裡土地肥沃,适合種植桑麻,紡織業、漁業和制鹽業很發達。臨淄,是華北地區經由泰山,轉運物資到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通道、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優越。
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早在戰國時期,臨淄城的百姓就甚富而實,街頭随處可見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的人,鬥雞走犬,六博蹋鞠等娛樂活動很多。臨淄的路上車水馬龍,車輛多到輪子都要貼到一起,人多到走路的時候需要肩膀挨着肩膀才能前進,路人的衣襟拉在一起就能連成一塊帷布,袖子舉起來就能變成幕布,如果每個人甩甩身上的汗,那場面就跟下雨一樣,當然人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漢代臨淄,最初是齊王劉肥的治所,劉氏齊國傳到漢武帝時期,因為沒有後代,被除國置郡,臨淄從齊國都城轉為齊郡郡治。經濟上,漢代的臨淄,依然保持着強勁的勢頭。
根據《漢書》記載,漢代臨淄城的人口規模龐大,是一個擁有十萬戶(西漢戶均5-6人)的人口大縣,市租千金,人衆殷富,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
定陶
定陶定陶,以前是西周曹國的陶邑,古稱陶,又稱陶丘,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之後,封其六弟振铎[duó]為曹伯,建立曹國,都城在陶丘。曹叔振铎的曹國,一共傳了二十六代,一直到春秋中晚期,陶邑都是曹國的國都,春秋末年(公元前487年),傳至末代王曹伯陽時,曹國被宋國所滅,陶邑成為宋國的屬地。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由于人工運河——菏水的開通,長江、淮河、濟水、黃河四大河流被連成一張相互溝通的水網,中原地區的水運交通和商業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說:“陶為天下之中”。定陶位于菏水和濟水彙合的地方,是各地諸侯國貿易往來的必經之地。從定陶西側的濟水、菏水逆流而上,可以到達秦國和晉國;沿着濟水東北方向順流而下,能到達齊國都城臨淄;東經菏水南下泗水,再由泗水進入淮河,可以到達南方的吳國和楚國,水路交通非常方便,定陶因此逐漸興起并成為中原地區經濟繁榮的都會級城市之一。範蠡幫助勾踐滅吳之後,就選擇在定陶經營商業,十九年間三緻千金,獲利頗豐。
漢代定陶,亦一都會也,是漢高祖劉邦登基的地方。根據《史記·高祖本紀》的記載,漢王五年正月甲午,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漢王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登基地點,位于今天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仿山鎮姜樓村官堌堆遺址。
睢陽
睢陽[suī yáng]睢陽,原名叫商丘,相傳為上古帝王之都,早在帝颛顼[zhuān xū]時期,就是國都級别的城市;到了帝舜時代,帝喾[kù]之子契(阏[yān]伯)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擔任火正,阏伯死後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為“商”,他的墓冢被稱為“商丘”。西周初年,周武王大封功臣的時候,将商纣王庶兄微子啟封于宋國,都城在商丘。
周赧[nǎn]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睢陽被魏國占領,魏國遂将商丘的名字改為睢陽,并以睢陽為治所,設置了大宋郡;秦始皇攻滅六國之後,實行郡縣制度,睢陽隸屬于砀[dàng]郡。
漢代睢陽城,隸屬于梁國,先後成為梁王彭越和梁孝王劉武的封地,劉武執政時期,梁國都城從定陶遷往睢陽。睢陽,天下膏腴[yú]地,亦一都會也。睢陽城的城牆規模龐大,是曆史上著名的防禦要塞,城内可以輕松容納10萬名士兵駐紮,防守能力極強,往往令攻擊者望而卻步。
七國之亂時,梁孝王劉武就曾在這裡據守,以一國之力,抵擋吳楚聯軍的進攻長達3個月時間。
吳縣
吳吳縣,治所在今天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周朝的時候,這裡被吳國、越國和楚國輪流統治,經過吳王阖廬、楚國春申君等多位諸侯王的開發,當地的城市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改革封建制度,吳縣從諸侯國的國都,被改置為縣,成為會稽郡的郡治;劉邦稱帝後,吳縣成為吳王劉濞的封地。
吳縣,東臨大海,可以煮海水為鹽;西有章山之銅,隻要招募天下的亡命之徒,就可以盜鑄私錢,而且不用給朝廷交稅,所以,國用饒足,加上周邊江、河、湖、海的漁業資源非常發達,整體的經濟水平自然就比漢朝其他郡縣要好,亦江東一都會也。
壽春
壽春壽春,治所在今天安徽省壽縣。周朝的時候,這裡是楚國的壽春邑,楚考烈王時期,楚國被秦國攻打,不得不将都城從陳國遷到壽春,壽春因此成為楚國的都城,成為淮南重鎮;楚國滅亡後,壽春被秦國改置為縣,漢朝沿用。
壽春城,位于淮水與肥水的交彙處,水路交通發達,在古代,北方的貿易物資從洛陽走颍水、下淮河,再轉入肥水前往合肥,壽春是必經之地;而合肥受南北潮,南方的物資通過合肥向北方市場轉運,也要經過壽春,因此,這裡便成為南北雙方交易皮革、鮑、木材等物資的運輸中轉站,亦一都會也。
番禺
番禺番禺,原來屬于嶺南的百越地區,秦朝建立後,在這裡設置了南海郡,番禺是南海郡的郡治,秦朝末年嶺南無主,龍川縣令趙佗趁機以番禺為國都,建立了南越國,治所在今天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366号。
南越國南臨大海,東至閩越地區(今福建南部);西南包括今天越南北部,以及海南島;西至廣西、雲南部分地區;北以五嶺(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帶)為界,與今天江西、湖南省交界。
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珠玑、犀、玳瑁、果、布等工藝品的主要産地和貿易中轉站。
漢朝的時候,日南郡南方的南蠻部落,以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都要經過番禺,再經由水路,走福建北上;或者通過番禺,走陸路,經零陵郡和桂陽郡交接處的峤道,也就是古代的西京路,再向北前往京師,兩條運輸路線,一直到明末清初,都還在使用,有咽喉之重也。
今天的廣州市,戰略位置依然重要,建國以來一直穩居我國一線城市的行列。
宛城
宛宛城,縣治在今天河南省南陽市,漢朝的時候,隸屬于南陽郡,是南陽郡的郡治。南陽西通武關、鄖關,可北抵關中、南下湖南,東南受漢、江、淮水等多條河流,唐河、白河、丹江貫穿境内,水路和陸路交通發達、溝通南北的貨物集散地,光武帝劉秀,早年就曾經在宛城賣過稻谷,亦一都會也。
南陽郡,在漢代是一個擁有150萬人口的大郡,由于農業、冶鐵、手工業和商業發達,人民生活富足,郡治宛城的城市建設和人口規模也相當龐大,與睢陽城一樣,宛城的城内也可以輕松容納10萬士兵駐紮,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就曾經利用這裡作為據點,駐紮了十幾萬士兵與朝廷對抗,自古就為兵家必争之地。
漢代,宛是全國著名的大都市,“宛、周、齊、魯,商遍天下”,與洛陽、邯鄲、臨淄、成都并稱五都,出現了許多富商大賈,當地人外出工作經商,回到家鄉“仕不至二千石,賈不至千萬,安可比人乎。”由此可見,當時的宛城商業的繁榮程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