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财富觀的社會公正意蘊

孔子财富觀的社會公正意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0 23:15:00

孔子财富觀的社會公正意蘊?劉宏偉(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2年02月08日 11 版),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孔子财富觀的社會公正意蘊?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孔子财富觀的社會公正意蘊(孔子财富觀的社會公正意蘊)1

孔子财富觀的社會公正意蘊

劉宏偉(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2年02月08日 11 版)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孔子基于道義的财富觀,“君子愛财,取之有道”應是最貼切的表述。孔子财富觀中蘊含的社會公正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社會公平正義相契合,可以啟發我們正确看待和追求财富。

——————————

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他對待财富的态度和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現實的啟示意義。他了解人們追求财富的普遍心理,但是強調要以義取财;他理解财富增長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基礎,所以強調先富後教;他深谙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意義,因此主張将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内。無論是追求财富、創造财富還是分配财富,孔子都力求将其框定于仁德與道義的範疇之中,體現了他對于社會公正的期許。

首先,孔子認為追求财富是人們的普遍心理,“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語出《論語·裡仁》,以下隻注篇名)。如果富貴可得,哪怕從事低賤的工作也無所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述而》)。孔子還曾對顔回說“使爾多财,吾為爾宰”(《史記·孔子世家》),他希望心愛的弟子能過上富足的生活,自己甚至可以去給發了财的顔回做管家。可見孔子是旗幟鮮明地鼓勵人們追求财富的。他還進一步指出,“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泰伯》)。如果國家政治清明,為社會成員提供了追求富貴的機會和環境,個人還是不能擺脫貧賤的話,那說明努力不夠,絕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但是,當追求财富與堅守道義相矛盾時,孔子絕不會放棄道義。喜愛富貴厭惡貧賤,本為人之常情,“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裡仁》)。如果不能通過正當渠道獲得财富、擺脫貧賤,那就甯肯不處富貴、不去貧賤。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裡仁》)。常有人以此為依據來證明孔子“重義輕利”,其實,孔子“重義”确是事實,“輕利”的說法則值得商榷。他從不反對而且鼓勵人們追求财富,隻是當求利與道義不能兩全時,他贊賞能堅守道義的君子,鄙視隻知求取錢财而違背道義的小人。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孔子基于道義的财富觀,“君子愛财,取之有道”應是最貼切的表述。

孔子的一生,在面對富貴時始終以“君子愛财,取之有道”來要求自己和門下弟子。他曾經官至大司寇,但是因為“三桓”背棄道義而選擇放棄;他率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如果肯妥協,也仍有機會謀取官職求得富貴,不再過貧賤的生活。但是,在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條件下,求富貴則必然違背道義,那是引以為恥的事,“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孔子堅守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述而》)的信念,不管遇到怎樣的困境都不會動搖。他率弟子周遊列國時,曾在陳國被困,糧食斷絕,子路滿懷懊惱責問老師,君子也會如此窮困一籌莫展麼?孔子則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君子面對窮困能堅守氣節,小人遇到這種情況便毫無底線了。在孔子看來,能否堅守仁德與道義,尤其是身處困境之時能否始終不渝地堅守,正是君子與小人的分野。

其次,孔子理解财富增長既是民衆對富足生活的期許,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所以強調先富後教。《論語》記載,孔子到衛國,感歎人口已經很多了。人力是創造财富的基礎,孔子看到這一點感到很欣慰。學生冉有問他接下來應該怎麼辦?孔子說“富之”。僅有基礎是不夠的,還要将人力資本的作用發揮出來,通過創造财富使民衆富起來。“既富矣,又何加焉?”那麼富起來之後呢?孔子說,“教之”。(《子路》)生活富裕之後,可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孔子不是空談仁德與道義,而是強調要夯實社會的物質基礎,先讓人們過上好日子,再進一步通過教化達成謙遜守禮。子貢問“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學而》)。“貧而樂”固然很難得,“富而好禮”則是更高層次的追求。以當代的話語表述,富起來之後才能強起來,真正的強起來一定是社會文化和文明層面的躍升。

再次,孔子基于社會公正,反對貧富過于分化,強調要有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如果财富分配不公,民衆不能各得其所,不僅社會秩序不能安定,統治者也會有傾覆之患。在孔子看來,當時的統治者過多的貪欲,正是導緻社會不安定的原因,也是社會不公正的結果。魯國的季康子曾經因為小偷太多而煩惱,求教于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顔淵》)意思是說,如果不是你過多的貪求财貨,老百姓又怎麼會去偷盜呢。統治者貪得無厭橫征暴斂,民不聊生才會铤而走險。民衆富足與國家富裕是一體兩面:“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足?”(《顔淵》)民富才能國富,反之亦然。因此孔子提倡救濟窮人,多做雪中送炭之事,不搞錦上添花之舉,即“君子周急不濟富”(《雍也》)。當學生冉求幫助富于周公的季氏聚斂财富時,孔子直接表明态度:“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他幹脆地與這樣的弟子劃清界線。

改革開放和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和社會财富快速增長,為全體人民提供了追求财富的機會,培育了全世界最大的中産階層群體。但是,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主要矛盾也通過财富分配和占有在某些方面有所體現。孔子财富觀中蘊含的社會公正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社會公平正義相契合,可以啟發我們正确看待和追求财富。與此同時,在财富分配方面,既考慮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更要采取有效舉措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努力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高校思政課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四三二一”教學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号:19VSZ108)的階段性成果。)

2022年02月08日 11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