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對夫妻因抓捕121隻癞蛤蟆上了熱搜。事情是這樣的,這對夫妻在崇明區一片樹林裡抓捕蟾蜍,被人發現後舉報,警方依法對其以非法狩獵罪抓捕,後續還會追究其刑事責任。
這一消息引來了很多人熱議,什麼時候老家毫不起眼的癞蛤蟆也成保護動物了?其實,癞蛤蟆也就是蟾蜍,它是“三有保護動物”,捕捉20隻以上就觸犯法律。
那麼,這對夫妻為何半夜不睡覺捕捉蟾蜍,它有什麼價值嗎?
01、蟾蜍科普蟾蜍是一種常見的兩栖動物,主要分布于北方,體長在6-8cm,其外形和青蛙相似,隻不過它的顔值要低上不少,渾身布滿了各種疙瘩,可謂是奇醜無比,因而有“癞蛤蟆想吃天鵝肉”這一貶義詞。
除了長的惡心外,蟾蜍身上還有毒,自古就被列為“五毒”之一,可見它在民間一直不是太讨喜。不過,也正是蟾蜍讓人“惡心”,這也保護了它不被傷害。且一旦碰上危險,蟾蜍就會分泌白色毒液吓退敵人。
平時,蟾蜍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下,如魚塘邊、水溝旁、稻田邊等,盡管它長得瘆得慌,卻是一種有益動物。
它是農田小衛士,專吃各種害蟲,如蚊蠅、飛蛾、蝸牛、蝼蛄、蛞蝓等,這些害蟲對農作物生長來說是一大隐患,但蟾蜍一天可吞下2000-3000隻昆蟲,其中90%為害蟲,在吃害蟲方面比青蛙還厲害。
蟾蜍除了吃害蟲外,本身渾身就是寶,其實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是吉祥之物,如“蟾宮折桂”象征着科考中舉。早在漢代時,就有人捕捉蟾蜍放家裡辟邪,它還有象征愛情圓滿、招财進寶、避開小人之意。
蟾蜍藥用價值也非常之高,它的毒液看似吓人,但其毒素并不高,反而藥用功效高,醫學上稱為“蟾酥”,也就是白色液體幹燥後的産物,它是名貴藥材,和人參、鹿茸等價值同等。
蟾酥可解毒、止痛、抗癌、消腫、麻醉、醒神等,可用來治療多種疾病。從現代藥理學來看,蟾酥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可強心、抗腫瘤、抗炎、降壓止痛、止咳麻醉等。
不過蟾酥十分珍貴,500斤蟾蜍才能産一斤蟾酥,且蟾酥還需要提煉後,将毒性去掉才能藥用,因而蟾酥價值頗高。
早在90年代時,蟾酥價格才80元一斤,可随着其藥性被研究并認可,需求量逐步加大,其價格也水漲船高,2010年時漲至1000元一斤,2019年時漲至1.5萬元一斤,2020年時更是漲至2.5萬元每斤。
也正是蟾酥行情之高,引來不少人铤而走險,明知捕捉蟾酥犯法,仍公然捕捉蟾蜍。其實,上海這對夫妻捕捉蟾蜍就是為了取蟾酥,而他們辛苦捕捉121隻癞蛤蟆,也隻是取了8.92克蟾酥,依照市場價50元/g來看,這對夫妻獲益也才400元,人均200元左右。
按因這點收益,卻觸犯刑法,惹上牢獄之災。
當然,除了蟾酥外,蟬衣價格更高,自古就是價值頗高的藥材,用其作為藥引療效更佳。隻是,蟬衣獲取難度太高,野外很難碰上完整的蟬衣。這是因為蟾蜍有吃蟬衣的習慣,而一張蟬衣才0.3g,至少需要1666張蟬衣才能湊齊一斤,因而蟬衣價格也高達3萬元以上。
隻不過,蟾衣難尋,就算不被蟾蜍自己吃掉,遇水也會化為液體,再加上它蛻皮時間特殊,通常在夜間10點到次日淩晨3點,很少有人出沒。而就算碰上蟬衣,如果是破損的,價格就大打折扣。不過如今養殖技術已逐步成熟,很多人也開始人工養殖獲利。
前面說了,蟾蜍渾身是寶,除了蟬衣、蟾酥外,就連舌頭、肝膽、蟾蜍肉都有頗高的藥用功效。而随着價值提升,人們也開始大量捕捉癞蛤蟆,以至于農村中蟾蜍數量越來越少。
就拿筆者家鄉蘇北農村來說,記得小時候庭院内時不時看到蟾蜍,可如今别說庭院内了,屋前屋後都已見不到,就連魚塘内也已十分罕見。至于為何,還有一群外地人過來掃蕩,将這一帶的蟾蜍捕捉殆盡。
其實,從新聞上也經常看到警方打擊非法捕捉蟾蜍的事件。如去年四川南充一團夥23人捕捉收購2.8萬隻蟾蜍;去年9月,安徽臨泉一女子捕捉145隻蟾蜍,被警方盤查發現;前年9月,四川泸州兩村民捕捉226隻蟾蜍被判刑。
可以說,諸如此類的案件數不勝數。法律早就規定,三有動物捕捉50隻以上就已是重大刑事案件,更何況這對上海夫妻捕捉131隻。
有人問,隻不過是取蟾酥,又沒有殺害。實際上,蟾酥一次不能取太多,不然它會分泌更多毒液保護自己,以至于死亡。可野外捕捉蟾酥,多半采用暴力取蟾酥方法,蟾蜍就算放生也不見得全部存活,且也可能因取法不當感染而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