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鎮江,我見過一段廢棄的運河。記得當時我坐在河堤上,呆望着面前的叫人失望的河流:
淤塞的河道,廢棄的碼頭,死寂的河面。河流兩邊,雜草叢生,一片荒蕪,幾無人迹。
沒有船帆點點,沒有漁火縷縷。
消失了槳聲燈影,消失了喧嚣熱鬧。
大運河還在,滄浪橋還在。隻是,昔日的繁華已不複存在……
但在江北的揚州,我看到的一段運河仍水流通暢。那天傍晚,我獨自漫步河畔。這段運河河道較寬,水勢較大,我特别驚異于河水的綠,綠得化不開,綠波蕩漾,給人春深似海之感!
當時天色向晚,河畔楊柳婆娑,岸邊燈光閃爍。河上有船,船上有燈,燈下有人影幢幢。恍恍惚惚之間,我好像回到了遙遠的古代:
畫舫之上,一群人圍坐,金樽業已倒滿美酒,琵琶奏響,檀闆拍起,女子放開她清亮的歌喉,演唱起流行的曲子詞……
從河上煙波處,一隻烏篷船緩緩搖來,漁夫歡快地唱着漁歌,他的魚簍裡裝滿了大大小小的魚兒……
一隻蕩在水裡的小舟,落第的文士,痛苦失意,獨自喝着悶酒,揮手寫下一首士子懷才不遇的詩歌……
忽然,我望見對岸的高樓大廈,瞥見身邊走過的人群,看見河面折射出的五顔六色的燈光,一個激靈,歌女、漁父、文士全不見了,詩意也沒有了……從水遠山重的前朝,我又重新回到喧鬧的當下。
原來,千年前的優雅與浪漫,是早已消逝的古典。 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傷感的事實啊 !
我伸出手,展開曆史的長卷,想撫平歲月深處的褶皺。
大運河,自隋代以來,就成為了溝通中國南北的大動脈。唐代皮日休有一首七絕《汴河懷古》:
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裡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給功不較多。
詩人這首詩寫出了大運河的重要性,他認為,炀帝開鑿運河的功勞甚至可以與大禹治水相提并論。
确實,大運河連接交通,方便各地物資的輸來送往,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加快南北文化的交流。它維持了王朝的生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你可以想象隋炀帝三下江都的氣派,你可以想象乾隆六下江南的盛況,運河上百舸争流、千帆競發;河兩岸萬人空巷、人頭攢動……
而近百年來,随着現代化交通的飛速發展,這條南北大動脈阻塞了,廢舊了,它的航運作用慢慢衰退,直至消失。同萬事萬物一樣,大運河經曆了有起有落,由興到衰的過程。
在即将要退出曆史舞台的時候,大運河繼續澤被後世,發揮它的餘熱,成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通道,通過它,長江下遊的水得以送到缺水的山東、河北等地。長江水流經古運河,源源不斷地滋潤着北方的大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