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4 05:35:07

“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标強調的概念,要求教師 從任務出發、 從學生出發、 從能力出發理解教學;指導教師從主題與載體、内容與組織形式上重新整合教學目标,以任務為導向設計單元整體教學。

任務群的概念不僅适用于語文學科, 其他學科也可以借助學習任務分解素養目标,通過 “闖關”的形式進階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如何用好“學習任務群”,搭建一個真正 以任務為驅動的單元整體設計?本文提供了一個優秀的 單元教學設計案例,可以為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教師怎樣用好課标)1

本文共3536字,仔細閱讀需10分鐘

閱讀本文,你将收獲以下内容:

※ 如何基于新課标進行任務群視角下的單元教學設計?

※ 怎樣将學習任務群與項目化學習鍊接?

※ 如何利用過程性評價為學習任務搭建支架?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學習内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組織與呈現。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語文學習任務時,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确定具有内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

并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為載體,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強調任務群設計要具有情境性、實踐性與綜合性。同時需要根據學段特征,突出不同學段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體現連貫性和适應性

基于新課标對語文學科内容組織與呈現形式的全新要求,我們語文組開展了基于核心概念下的單元整體設計,以九年級上冊詩歌單元為例。傳統的詩歌學習重點在于閱讀與鑒賞,在詩歌寫作與創作上關注較少。查閱曆年來中高考作文要求可以發現,寫作體裁往往不局限于說明文、議論文等傳統形式,還包括詩歌寫作

因此,“如何創作一篇好的詩歌”也成為了目前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審美能力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途徑。教師要利用好語文新課标中的任務群,并且基于學生對單元知識的認知水平開展整體單元教學設計。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教師怎樣用好課标)2

以點帶面,基于學情分析提煉單元核心概念

本單元為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屬于詩歌單元。我們首先回顧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學過的關于詩歌知識,在認真研讀新課标的基礎上,再去定位初中要學習的内容。

小學低年級學習的是“誦讀兒歌、兒童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到中年級(三到四年級)學習的内容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高年級也有誦讀,但它不是停留在“感受”“體驗”上了,而是“體味”

新課标中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學習詩歌部分的要求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背誦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小學中年級也有“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的要求。同樣是“想象”,到高年級就發展到了“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教師怎樣用好課标)3

▲本單元指向的核心概念及其進階路線

綜上所述,如果以“想象”為線索往上攀升到初中的要求,就要求學生不能僅僅是欣賞,而且要賞析與品析,就是要通過語言來把你感受到的詩歌的美表現出來,即“欣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形象”,學會寫詩歌賞析短文。

如果以“誦讀”為線索,不僅是“感受”“體驗”“體味”,而是“揣摩和學習朗誦技巧,把握詩歌感情基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律。”除了對“想象”和“誦讀”的要求之外,到了初中學段,學生還要達到“了解詩歌的形式,嘗試詩歌創作。”的新要求。

基于詩歌的核心知識與詩歌的主要特征,我們選取了“貼切的意象”、“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意境”、“抒情言志”等關鍵詞初步構建本單元核心概念。考慮到詩歌的體裁還包括現代詩,基于以上關鍵詞我們又加上了現代詩的特征——“形式自由”。最終提煉出本單元的核心概念:現代詩是運用貼切意象、凝練的語言營造豐富的意境抒情言志的分行分節的文學體裁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教師怎樣用好課标)4

素養導向,厘清單元學習目标

基于新課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内涵,我們分别從“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語言運用”四個方面來設置單元素養目标。

文化自信這個角度,我們設定的目标是:通過朗讀詩歌,繼承和弘揚中國革命文化,感受革命者博大的胸襟和深沉的愛國情懷。

思維能力角度,我們設定的目标是:通過運用聯想和想象詩歌的意境,分析歸納詩歌誦讀和寫作的評價标準,掌握現代詩歌鑒賞、誦讀和寫作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

審美創造角度,設定的目标是: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涵養高雅情趣,培養正确的審美觀念。

語言運用維度,設定的單元目标是:根據教師節給教師送自己創造的一首詩為真實情境任務,運用已有的語言儲備、閱讀方法、寫作策略開展詩歌創作。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教師怎樣用好課标)5

▲單元學習目标

思維進階,以核心任務群推動學習進程

基于本單元核心概念,我們将本單元内容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呈現,設計了“為你寫詩”項目化學習。我們又在思維型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具體設計和規劃了三個層次的學習進階路線,并将學習進階路線具象化為具體的學習任務群

學生學習的第一個層次是記憶理解,對應的具體學習任務群是鑒賞詩歌。在詩歌鑒賞中,我們根據教材提供的六首詩引導學生去涵泳品味,重點在于教會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情感,以此來獲得欣賞一首詩歌的閱讀策略,也就是怎麼樣讀懂一首詩。學生在進行任務一時,主要通過以下三個學習活動完成:

創設情境,把握基調;

理解詩意,感悟意蘊;

建構策略,品賞詩歌。

本層次的學習主要幫助學生建構概念,通過詩歌鑒賞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同時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建構,學會如何品讀詩歌,整體以三個課時來完成上述活動。

第二層次是理解運用,對應的具體學習任務為創作詩歌。在詩歌創作中,我們把閱讀的策略轉化成寫作的策略,教會學生如何寫好一首詩。我們指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選擇陌生化語言,創造富有音韻美的形式。在這些詩歌的核心知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經驗,在生活中積累素材,為詩歌創作打好基礎,并形成建構詩歌創作的評價标準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教師怎樣用好課标)6

利用創設的評價标準詩歌核心知識作為支架,讓學生去創作一首為老師寫的詩,結合教師節即将來臨的背景,送給老師自己創作的詩歌為禮物,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審美教育,同時也飽含了育人價值。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要不斷進行修改、展評、反思,教師需要進行詳細的過程性指導。

創作詩歌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學習活動:

建構知識, 共創标準;

尋找 意象,捕捉靈感;

對照标準,嘗試 創作;

互賞互評,修正完善。

本環節是整個項目中最重點的學習活動,該階段學生在經過概念的理解學習後,展開自主建構,進一步完善上一階段的詩歌寫作評價标準,在小組合作互評的基礎上,學會應用遷移第一階段學生學過的詩歌核心知識,修改與完善自己的詩歌作品,形成本項目活動的成果作品

第三個層次是評價創造,具體以朗誦詩歌的任務形式呈現,進行表現性學習。朗誦詩歌環節主要以兩個學習活動為主,首先進行小組朗讀,互相對同學的原創詩歌進行欣賞和評價;第二是班級展示,讓學生在展示作品的同時反思自己詩歌的完成度。這一過程中學生在讨論與分享的基礎上實施自我監控,并進一步通過評價來将學習到的詩歌核心知識與寫作方法進行應用和遷移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教師怎樣用好課标)7

▲單元具體學習進程規劃

關注表現,“賞-寫-讀”三維度搭建評價支架

要保證活動的有效開展,落實好單元學習目标,需要特别重視過程性評價的設計。在本單元的項目化學習中,我們一共設計了三個評價量表,借助評價量表來跟蹤學生的理解程度與學習狀況,更好地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第一個是詩歌賞析短文寫作評價量表。從内容和形式兩個維度展開自評與互評,借助評價标準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學會體會詩歌情感,在詩歌鑒賞的過程中學會描繪詩歌表現的畫面美、意境美。在内容上讓學生從體味感情、描繪畫面、表達手法、語言技巧與風格、韻律美幾大方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在形式上為學生架構“總-分-總”的結構,規範學生的寫作結構,同時強調每一部分的要點條理清晰,幫助學生搭建寫作短文的支架,為下一步的詩歌創作做準備。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教師怎樣用好課标)8

▲評價1:詩歌賞析短文評價量表

第二個是“為你寫詩”主題詩歌創作評價量表。同樣從内容、形式兩個維度評價,明确詩歌感情基調,讓學生積極運用和發揮想象與聯想的思維,以詩歌的體裁描繪畫面,學會凝煉語言和創作詩歌。從形式上有别于短文寫作,以詩歌特有的結構形式,要求學生突出詩歌的韻律美與建築美。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教師怎樣用好課标)9

▲評價2:“為你寫詩”主題詩歌創作評價量表

第三個是“為你寫詩”朗誦評價量表,從朗誦作品、情感表達、朗誦技巧、朗誦形式、朗誦效果等維度進行評價,以滿分20分的積分制為主要形式,在進行項目成果呈現時進行學生互評,主要考察誦讀能力,讓學生在作品展示與互評過程中進行遷移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時學習其他優秀作品的長處。

如何把握課程标準和教學目标(教師怎樣用好課标)10

▲評價3:“為你寫詩”朗誦評價量表

綜上所述,創設以學習任務群為主要載體的項目化單元教學,是實現知識内容系統化、主題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如何用好新課标的典型嘗試。以任務為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任務中達成對概念的建構-完善-運用,更好地落實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

本文主要内容來源于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團文海中學語文組

作者 | 張占營 肖靜

編輯 | 肖靜

統籌 | 孫習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