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釋宗立
大年初一,也是彌勒菩薩的聖誕日。
或許有同學會問:佛菩薩的聖誕日是如何定下的呢?
其實,從理上來說,如《金剛經》中所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由此看來,是否有聖誕日,并不是那麼的重要。
那為何又要定下佛菩薩的聖誕日呢?其實這是從事上來說的,也是佛菩薩的慈悲顯現。
寺院裡紀念佛菩薩聖誕,并不是佛菩薩要過生日,而是給衆生與佛菩薩結緣提供一個方便,讓佛弟子可以藉此緬懷諸佛菩薩的功德,念佛憶佛,進而成就佛道。
他有個癖好,那就是天快要下雨的時候,他就穿着濕草鞋在路上快走;如果天要出大太陽了,他就穿上高腳木屐在市集的橋上袒着大肚子豎膝而卧。
久而久之,鄉民們都把他當成天氣預報,習以為常了。
他的事迹傳遍了十鄉八裡,有不少僧人得知他的事情後,都紛紛來見他。
場景一:
這一天,有一位僧人在前面走着。契此和尚摸了他的背一下,僧人回頭看着他。
契此和尚說:“給我一文錢吧。”
僧人笑了笑說:“可以。道得一句,就給你一文錢。”
(如果你能道出佛法真義,我就供養你一文錢。)
契此和尚放下肩上的布囊叉手站着。
(佛法非世間言語所能說盡,隻能自己親自體會。)
僧人哈哈大笑,于是就給了他一文錢。
(道不虛應,還須躬行。)
場景二:
又有一次,一位白鹿和尚問他:“如何是布袋?”
(人們終日拖着這個色殼子,又幾人知道這個色身如幻?)
契此和尚就放下布袋,看着他。
(我早已放下。)
白鹿和尚點點頭,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事呢?”
(放下之後,又當如何呢?)
契此和尚大笑着,背着布袋離開。
(随緣應化而已。)
場景三:
有一天,契此和尚在街上站着,有一位僧人問他說:“大師,你站在這裡幹什麼呢?”
(大師你在這裡遊化人間,所為何事呢?)
契此和尚說:“我在等人。”
(我在等待一個要得度的人。)
僧人說:“來了,來了。”
(很明顯,我就是那個你要等的人。)
契此和尚說:“你不是這個人。”
(很明顯,你不是。)
如此的機鋒來往還有很多很多,契此和尚随緣度化衆生,事迹也傳遍一時。
我們知道,大唐國是詩的國度,唐代是充滿詩的時代,五代時也沿襲了這一風氣,所以這位在當時應化的大師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位詩人。
他曾經作過許多詩歌和偈語:
詩之一:
隻個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 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 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 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 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 智者隻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複若乎 不強分别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 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錦若登故國路 莫愁諸處不聞聲
詩之二:
一缽千家飯 孤身萬裡遊
青目睹人少 問路白雲頭
詩之三:
是非憎愛世偏多 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 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 縱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無挂礙 自然證得六波羅
而讓人們得知他真實身份的,卻是他的辭世偈。
在他要圓寂之前,曾坐在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說了一首辭世偈,偈雲:
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說完,就安然示寂了。
這時,人們才知道,原來他是彌勒菩薩示現。
後來,到了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宋哲宗聽聞了契此和尚的事迹之後,賜号為“定應大師”。
北宋崇甯三年(1104年),嶽林寺住持大師募建閣時,将他的塑像立于寺内。宋徽宗賜閣名為“崇甯”,從此天下寺院才漸漸開始供奉布袋和尚。
按語:
佛菩薩為了度化衆生,化身千百億。
不是我們遇不到,隻是我們認不出罷了。
隻要多留意,其實菩薩就在我們的身邊。
祝吉祥如意,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應一些同學的要求,放幾張天冠彌勒菩薩的照片。
願見聞者,都可以得聞正法得益。
更多佛學文章,請加微信訂閱号:nngzzai(←長按可複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