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五筆都要被淘汰了”這個話題在社交平台廣泛傳播,“五筆輸入法”這個詞或許都不太可能如今出現在大家的眼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有3%的網民還在使用五筆輸入法,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輸入法顯然正在被用戶抛棄,已然與小霸王遊戲機、電子辭典一樣成為了“時代的眼淚”。那麼,它是如何走到今天這般地步的呢?
上世紀80年代電腦正式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但當時在電腦上輸入中文成為了一個難題,畢竟相比于26個英文字母,漢字的數量實在太多。為了解決漢字輸入的問題,彼時主流的思路是打造以漢字為主體的鍵盤,其中典型的就是王選院士提出的256鍵“中鍵盤”方案。但在1983年8月,河南省南陽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王永民研制出了一種用于漢字的筆畫輸入法。
五筆輸入法是将漢字分拆成不同的字根,然後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律對字根分區,用戶隻需要記住根對應的英文字母上就能打字。盡管五筆輸入法叫“五筆”,但每個字最多隻需要四碼便能輸入,其被稱為五筆,其實是因為漢字字型是按照首筆筆畫 “橫豎撇捺折” 分為五種。而“五筆輸入法的重要性不亞于活字印刷術”,這也是彼時新華社對五筆輸入法的評價。
重碼率低、錄入速度快、便于盲打的五筆輸入法随着電腦在國内市場的逐漸普及,也迅速流行起來。彼時正處于信息化改造階段,因此将紙上的内容輸入到電腦裡是當時需求極為巨大的一項工作,而五筆輸入法盲打的特質,使得用戶可以不看鍵盤、也不看屏幕就能實現“雙盲輸入”,由于全程隻需盯着要輸入的紙質文件、重碼率低也保證了輸入信息的準确性,因此讓五筆輸入法也有了比拼音更高的上限。
當時,五筆輸入法可以說給文員、銀行職員、會計等崗位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甚至于每分鐘打字速度快還能當上“速錄員”。既然如此,五筆輸入法為什麼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逐漸沒落了呢?當然不是因為困難。實際上,當初五筆輸入法的風頭能夠蓋過拼音,恰恰是因為其學習成本低、上手難度小。
漢字的全部音節隻有400組,這就代表着拼音輸入法隻需要學習400組編碼,但這些組合要對應的卻是成千上萬個漢字,因此拼音輸入法不止要打字、還要選字,再加上多音字的存在,簡直就是“畫美不看”。實際上,大名鼎鼎的微軟智能ABC輸入法是在1995年誕生,但它實際上與“智能”二字毫無關聯。
智能ABC輸入法确實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字詞庫,讓用戶查找拼音對應的文字和詞語,但這個詞庫主要是從各類報刊雜志的報道中統計高頻詞得來,是相對固化呆闆的。比如說當年想要打出“騰訊”,最快的辦法其實是分别打出“騰飛”和“迅速”、并删掉不要的字。可作為對比,如果熟悉“五筆口訣”、記牢了字根後,輸入則更為便捷。
五筆輸入法真正的問題,其實出現在這是一門需要額外學習、且學習曲線過于陡峭的技術。五筆的高效是建立在大量練習的基礎上,畢竟重碼率低就意味着想要打10000個漢字就要記熟10000組編碼,但學習拼音輸入法隻需掌握400個漢語讀音即可,這無疑是數量級上的差異。對于同樣是從未使用過輸入法的用戶來說,學習拼音輸入能實現每分鐘打30個字的時候,學五筆的可能連字都還不會打。
如果說拼音輸入法都像智能ABC一般“智障”,如今可能五筆輸入法依然還是主流,隻可惜互聯網技術的加入讓拼音輸入法有了質的飛躍。搜狗輸入法開創的整句輸入、聯想輸入、雲聯想等功能,再搭配收集大量用戶上傳的詞頻反饋,也就是大數據支持的雲同步詞庫,常用詞彙會極為迅速地被輸入法推薦到用戶面前。再加上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智能修訂、詞頻判斷也真正實現了“所思即所得”。
當然,五筆輸入法被越來越多用戶放棄的最關鍵一點,是它喪失了用武之地。盡管五筆的效率遠高于拼音,但如今大家已經不需要這種“高效”了。制約現在大部分用戶輸入文字的并不是打字的速度、而是思考的速度,“邊想邊打字”已經成為了普通人所面對的主要情境,并且需要用到輸入法的場景無非就是聊天、辦公、評論和分享。
60字/分鐘的輸入速度對于普通人而言已經綽綽有餘,實在用不上高達200字/分鐘以上的五筆輸入法。彼時五筆輸入法對應的是将紙張上的信息錄入電腦的信息化轉型階段,但現在打字員這個崗位早已消失,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别技術的不斷成熟,已經讓将紙質材料輸入電腦的工作自動化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五筆輸入法在當時計算機技術尚不成熟的時代,解決了中文輸入這一“卡脖子”的技術。但在今天,它俨然已經不再适合于普羅大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