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雯最近總是悶悶不樂,她剛結婚半年,就經常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和老公吵架,漸漸的也對這段婚姻産生了懷疑。
在經曆了一個下午的抱怨之後,雯雯問我:“三天兩頭吵架,我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在一起?”
不知會有多少人會對婚姻産生這樣的疑問,但我知道的是,大多數夫妻都會發生争吵,而不吵架的夫妻,隻是極少數。
但是,吵架真能會影響夫妻感情嗎?并不見得。
日常生活中,為了家裡的大事小事,難免發生争執,有些人因為吵架而分道揚镳,但也有一些人,越吵架感情越好。
《如何正确吵架》一書中提出這樣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争吵都是彼此傷害。
很多讨論親密關系的書籍将重點放在了如何避免沖突上,這本書卻恰恰相反,該書的作者認為:有效率的争吵會成為推進關系的契機,而不是破壞感情。但隻有探索到沖突背後的真正原因,并自我反省,不斷改進成長後,才能越吵越親密。
這本書的作者朱迪斯·萊特和鮑勃·萊特是一對夫婦,和大多數夫婦一樣,他們也會因為一些生活中的瑣事争吵。但不同的是,鮑勃從事人類潛在行為、阿德勒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與存在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朱迪斯也從事心理學方面的工作,相比于普通人,他們更容易用專業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行為,并從中發現根本問題所在。
朱迪斯和鮑勃通過調查總結得出,引發争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15種:
1.推卸責任
2.家務瑣事
3.财務紛争
4.有話不說
5.欲求不滿
6.如果你真的愛我
7.我受不了你了
8.你愛……勝過愛我
9.原生家庭矛盾
10.我早告訴過你
11你總是/你從不
12.你騙了我
13.你和你媽/爸一樣
14.你變了/你不會改的
15.你讓我覺得丢臉
這15種原因中,或指責埋怨,或忍而不語,都是對現狀不滿又無法解決的表現。
我們常常對親密關系抱有一種期待,期待找到那個“對的人”,期待對方能為自己帶來浪漫與快樂,所以,當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幹差距較大時,就會産生各種各樣的沖突。沖突不可怕,可怕的是争吵中産生的負能量。
那麼,怎樣才能認清争吵的本質,拉近彼此的感情呢?
喚醒内心渴望,挖掘實際需求
你們為什麼會争吵?
常被人提起的原因,是習慣、思維、三觀等不相同。
可能是因為你積極進取,他(她)卻心系玩樂;可能是你陽光樂觀,他(她)卻負能量滿滿;可能是你愛幹淨,他(她)卻衣服襪子到處亂扔;也可能是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小事,比如牙膏随便擠、不掀馬桶圈、将煙灰彈到花盆裡……
争吵的原因各種各樣,但人們在争吵時經常會出現相同的現象:将精力集中于表面的事實,而無法分辨内心的渴望。
“你為什麼總是那麼晚回家”:是渴望尋求避風港的溫暖與陪伴
“在家就知道打遊戲,你和遊戲過日子吧”:是渴望和伴侶建立互動的關系
“我覺得你沒以前那麼愛我了”:是渴望得到關注、親近感和安全感
因為不清楚内心的渴望,将瑣事作為争吵的緣由,更容易引發心中的不滿情緒,在争吵中不斷的指責對方,将矛盾激化。
另一方面,被忽視的是,人們“想要”的多,“渴望”的少。
親密關系中,我們都希望對方更愛自己、給予更多的親密度和陪伴,我們想要的東西很多,但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得到想要的并不能獲得持續滿足。
“想要”激活的快樂位于大腦的“興奮中樞”,這個部位受到多巴胺的刺激,會産生興奮的感覺,但興奮是短暫的。
“渴望”激活的快樂位于大腦的“滿足中樞”。這個部位是受阿片類神經遞質刺激,能得到更深層、持久的滿足感。
這個研究結果也證明了,為什麼“買買買”隻能高興一時,而實現目标或理想卻能獲得更多的自我認同和快樂。
在與愛人相處時,很多人摸不透自己内心的渴望,我的建議是,可以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進行發掘,從低往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這樣不僅方便我們找到真正的渴望,也有利于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法。
公平争吵,積極相處
世界上沒有兩個觀念、習慣完全一樣的人,愛情中想做自己,就避免不了争執。
朱迪斯認為:“真愛意味着,你要卷起袖子深入挖掘這段關系。”不要害怕争吵,但是牢記争吵是為了讓渴望得到滿足。
在與伴侶的相處過程中,應該做到坦誠相對,機密互動,并遵守以下幾點原則:
1.突出積極面
2.弱化消極面
3.每一方最多對現狀承擔50%的責任
4.雙方都對獲得幸福和滿足感承擔100%的責任
5.保持坦誠,承認事實
6.争吵的目的是有所收獲,而非表達反對
7.預設對方是出于好意
用正确的方式、原則與伴侶進行緊密互動,有助于有效争吵:
當對方指出自己的缺點時,不再心生防備,而是客觀看待問題;
緻力于解決共同問題,而不是把責任退給對方;
适時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指責、羞辱對方。
用對了方法,不僅能換來愉悅,還能讓親密關系更加深刻、緊密。
突破觀念限制,打開心結
剛戀愛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或在當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身上,以獲得更強烈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情感學家稱之為“蜜月效應”。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潛意識開始占據主導,我們的行為就會更多的受早期家庭環境的影響,回到原來的生活模式。
你可能在和愛人吵完一架後發現,之前你的父母也有過類似的争吵,恍然看見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調查研究發現,原生家庭的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且伴随終身,而關于原生家庭,很多問題是隐晦的,或是我們不知道應該怎樣去溝通。
作者在書中提到“脫光”一詞,并認為這是個有助于打開心結、提升親密度的好方法:
在伴侶面前,放下戒備、展示脆弱和真實的自我,将童年時期深藏心底的秘密與伴侶分享,将吵架時的感受和盤托出,不再為了過去而隐隐不安。
更多的坦露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僅能讓你們更加了解彼此,還能借助愛人的手,打破原有的觀念限制。
婚姻中避免不了争吵,但正确的争吵,才能增強親密度,而不是破壞關系。
《如何正确吵架》一書提供了很多方法和建議,如何有效争吵,如何打破局限,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更重要的是,兩個人一起努力,擔起自己該負的責任,并堅持改變,才能讓愛情、婚姻更持久更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