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入選語文課本時,編者都深入思考過,對文本,更是精打細磨,對學生各階段的學情都深入分析。語文課本上的文言文課下的注釋都比較詳盡,自己要分析研究理解透徹。抓住注解,記住文言字詞的意思,慢慢積累。學生學習時,隻要認真分析,仔細閱讀是能理解的,是能學習好語文的。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好多學生不會看注解,隻是記注釋,是機械的背誦。問其文言文句子中每一個字的意思,學生有根據注釋一一對應着回答,出現驢頭對馬嘴的回答。所以我認為,認真分析注釋很重要,每次講文言文總是要領着學生讀注釋。下面是《燭之武退秦師》的課文後注釋領讀示範。
注釋1,我們知道作者是相傳的左丘明。《左傳》是相傳的左丘明給《春秋》做的注。《左傳》的“傳”是“注”的意思,類似的意思還有注釋1《十三經注疏》中的“注”,“疏”與“傳”意思相近,都是“注”的意思。《左傳》是編年史著作。
注釋2,春秋時的五種爵位,公、侯、伯、子、男是文化常識
注釋3,句序要注意。“以其無禮于晉”,按現代漢語順序是“以其于晉無禮”,是狀語後置句,也可以說是倒裝句。
注釋4,沒有對“貳”專一解釋,它的解釋含在“依附于晉的同時又依附于楚”句中。這個字非常重要,“貳”這裡是“依附于……同時又依附……”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不專一,有二心,是動詞,可視數詞做動詞用。
注釋5,軍,這個字的注解是駐軍,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是個省略句。
注釋6、7、8、9,這幾個注解沒有太大的出入,好理解。
注釋10、11,我們放一起理解。“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不如人”的主語是“臣壯年”,不能理解為“臣”。“臣之壯也”,意思是“臣是壯年”,是個句子,句子是不能做主謂賓等句子成分的,所以加個“之”字,它就是取消句子獨立的作用。
注釋12,是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多是代詞這,很少是判斷詞是。寡人,是寡德之人,謙辭,秦漢之前不是皇帝專用。
注釋17,缒,有繩子拴着人從上往下送,是動詞。那麼“夜”就是“在夜晚”,是名詞作狀語。
注釋19和23,24,可以放在一起理解。“執事”、“東道主”、“行李”,都是古今異義,需要特别注意。
注釋19,敢,是冒昧,是客氣的說法。
注釋20 ,鄙,是不好的,偏遠的,引申為邊邑。這裡又做動詞,是“把……當做邊邑“,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遠,是指鄭國,可視為省略。一般不把它當做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這句話的意思是:越過其他國家,把遠方的鄭國當做自己的邊邑。
注釋21,陪,是增加。它應給是“倍”,是增加,但課本沒有說,我們要知道同音、同形或形相近的字有可能是同假字。
注釋28,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和“夕”分别在“濟”和“設”兩個動詞前,是名詞做狀語,是“在早上,在晚上”的意思。
接着還有一個句子沒注解,也要注意。夫晉,何厭之有?這是一個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夫,表示即将發表議論.“何厭之有”中,“何厭”為“有”的賓語,在文言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往往将賓語提前,以示強調.其中的“之”為賓語前置的标志。整句話裡,“晉”是主語。這裡的“之”是複指代詞,代“何厭”起強調作用,也前置。類似的成語“馬首是瞻 、 惟你是問、 唯命是從”等,這裡的“是”是代詞,“這”一樣是複指代詞,前置了。
注釋,29,30放在一起對比兩個“封”的意思。既東封鄭,“封”是動詞,“以……為疆界”。“東”是修飾“封”的,是名詞做狀語,在東邊的意思。又欲肆其西封,“肆”是動詞,大肆擴張,“封”隻能是名詞,和上句的“封”要分清。“西”和“東”一樣,都是名詞作狀語。
注釋31,阙,是侵損、削減。其實就是通“缺”。
注釋34“ 說”是通“悅”。這個注釋告訴我們,古今字一樣時,一定要有疑問,可能古今意不一樣。
注釋3,微,在古漢語中多次出現,是沒有的意思。用來表示一種否定的假設或條件。夫人,讀時就應注意。
文言文的閱讀,對學識來說最大的障礙是字詞,最困難的是翻譯成現代漢語。課文後邊的注釋很詳盡,可學生又沒認真去理解。這裡的示範還不夠詳盡,應該對相關的字詞查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多對比分析。
每學一課文,把自己理解的,查到的,老師講的重點字詞摘錄整理。學完課文,讀懂文言文不是問題,做高考文言文閱讀也會很輕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