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論”字最開始是讀論(讨論的論),經過後人不斷地對《論語》這本書的解讀,“論”的讀音也從第四聲(讨論的論)變成了第二聲(人倫的倫)。
《論語》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集,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叙事體為輔。全書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語錄體就是一問一答形式的對話,叙事體就是講述一件事情。
“倫”和“論”這兩個字,有一個共同的部首“侖“。
侖——侖,會意字;從亼(表示聚集),從冊(像簡冊);以簡冊的編集表示次序、條理。侖簡化為侖。本義是條理、次序。
“侖”字是簡體字,已經看不出字的本意了。楷書中的“侖”字,上半部分”亼“的意思是人聚集在一起,滔滔不絕的講話,下半部分”冊“表示的是用繩索串起來的一根一根的竹簡。
孔老夫子的時代還是“竹簡”的時代,那個時候文章都是寫在竹簡上,用牛皮繩按次序編織起來,一旦竹簡的次序亂了,就會使人看不明白文章。比如,韋編三絕這個成語,說的是孔老夫子特别愛讀易經,經常是手不釋卷,使得用牛皮繩編織起來的竹簡斷了多次。(這裡的”三“實詞虛指。)
“侖”字最初的含義是次序和條理,因此“侖”字會使人感受到一種次序感,輪到誰就是誰,還有遵守次序的必要性。比如,如果開車的人和過馬路的人都不遵守次序,人們就會時時處于危險之中。所以次序和條理不僅僅隻表現在說話和做事上,更多地會體現在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們社會生活的基礎。
侖字加不同的偏旁,字意就會有不同的解釋,但次序和條理的意思都會包含在其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