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朱自清的散文小故事

朱自清的散文小故事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1-20 22:37:44
你不知道的朱自清

朱自清的散文小故事(故事語文:你不知道的朱自清)1

一、結發妻子武鐘謙

朱自清的散文小故事(故事語文:你不知道的朱自清)2

朱自清14歲時與同歲的武鐘謙訂婚,是按封建舊俗包辦的,朱自清并沒有見過武鐘謙,訂婚時還是别人代替武鐘謙與朱家的保姆見的面。武鐘謙是揚州名醫武威三的獨生女。1916年,18歲的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預科,高興之餘,與武鐘謙完婚,雙喜臨門。

朱自清的散文小故事(故事語文:你不知道的朱自清)3

朱自清沒有像當時的很多名人一樣反對舊式婚姻,很喜歡武鐘謙,婚後夫妻和睦,婚後第二年誕下一子。1920年朱自清大學畢業後先後到揚州、台州、上海、甯波任中學教員,至1926年應聘到清華,其間與武鐘謙又生育了3個孩子。

朱自清的散文小故事(故事語文:你不知道的朱自清)4

1928年底,武鐘謙生下了第六個孩子,這一年歲首歲尾連誕兩子。由于生活貧困,省吃儉用,又操持家庭整日勞累,身體瘦得皮包骨頭,天天發燒,開始她以為是痢疾,沒有放在心上。為了不影響朱自清的工作,有時明明躺着,聽見朱自清的腳步聲,一骨碌就從榻上坐起來。後來,朱自清帶她到醫院檢查,發現肺部爛了一個大窟窿。醫生勸她去西山靜養,可她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花錢。1929年10月間,武鐘謙帶着孩子回了揚州。與朱自清分别前,武鐘謙哭着說;“還不知能不能再見?”武鐘謙回到揚州僅一個月,于11月26日就抛下6個孩子和朱自清與世長辭了。消息傳到北京,朱自清痛不欲生。

武鐘謙是一個樸素、溫柔、娴靜、賢惠的女子,她心中永遠裝着丈夫和孩子,就是沒有自己,這樣一個女子,年僅三十一歲就遺憾的離去了。武鐘謙離世三年後,朱自清寫了《給亡婦》這篇散文以輕聲細語訴往事的筆觸,盡情宣洩了朱自清對武鐘謙的一份濃濃的愛,寄托了對武鐘謙的無限思念。

二、朱自清的清貧

朱自清一生清貧,我們在課文《背影》裡已經知道上大學時,父親虧空公款,被迫辭職,祖母去世,兄弟姊妹多,家庭境況很是凄涼。在動蕩的年代裡,他一邊參加社會活動,一邊下苦功夫刻苦讀書,用三年的時間修完了四年的大學課程,想幫助父親養家。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妻兒,他的工資交由父親管理。畢業後的五六年間,他們又生育了3個子女,生活很是艱難。朱自清去清華任教時,考慮再三,隻能帶兩個孩子去北京,使他十分難過。阿九10歲,是個喜歡讀書的孩子,十分懂事。朱自清一大早便領着他到母親和轉兒住着的親戚家去,武鐘謙囑咐要為孩子買點吃的東西。他們走到四馬路一家茶食鋪裡,阿九說要熏魚,他給買了,又給轉兒買了餅幹。乘車到海甯路,下車時看到阿九可憐的樣子,心中很難受,他知道孩子心裡有委屈,曾偷偷地和媽媽說:“我知道爸爸歡喜小妹,不帶我上北京去”。其實,這是冤枉的。在親戚家呆了一忽兒,臨别時,阿九說:暑假一定要來接我啊!”轉兒還小,不懂事,隻對父親望望,沒說什麼。唉,“隻為家貧成聚散”,朱自清蓦地想起這一句不知誰寫的詩,心中有點凄然,他回頭看了孩子們一眼,硬着頭皮走了。

朱自清的散文小故事(故事語文:你不知道的朱自清)5

到北京後的第三年,妻子又生育了兩個孩子,因為省吃儉用,妻子瘦得皮包骨,又得了肺病,無錢醫治和療養,不得不帶着孩子回了揚州,不就病逝。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國難當頭,物價飛漲,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内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美援面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并說:“甯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三、朱自清從不講自己的作品

朱自清無論在中學、大學都很認真,上課時一手拿着講稿,一手拿着塊疊起的白手帕,一面講,一面看講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的神色總是不很鎮定,臉上總是微微泛着紅。他極少說他自己的意見;偶爾說及也是嗫嗫嚅嚅的,顯得要再三斟酌詞句,唯恐說溜了一個字。朱自清在清華時已是當時知名的作家,但他在課堂上絕不講自己的作品,同學們發現了這一點。有一天,他們提了出來,朱自清非常慌張,半晌才不好意思地說:“這恐怕很不重要,我們沒有時間來講,而且也很難講。”同學們一定要他講,他十分嚴肅地說:“我寫的是些個人的情感,大半是的。早年的作品,又多是無愁之愁,沒有愁偏要愁,那是活該。就讓他自個兒愁去罷。”

朱自清的散文小故事(故事語文:你不知道的朱自清)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