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聖人如金子,關鍵在于成色足夠,不在于能力大小
追求聖人的理想人格一直是儒者終生的願望和堅定信仰,王陽明亦是如此,在少年時期便樹立了成就聖賢的理想,将成聖賢視為人生的第一等事。
對于聖人的認識,王陽明也有其獨特的見解,他從“純度”的視角去理解聖人,提出了著名的“成色分兩”學說,認為聖人的本質在于“精一”,不在“多寡”。即聖人雖有“才力”的不同,但其本質(達到純粹天理的境界)是一樣的,如精金雖有重量的不同,但其本質都是金,不含雜質,隻要達到這種境界皆可稱之為聖人。
“成色分兩”學說提出源于他與徒弟希淵的一次對話,記于《傳習錄》之中。一天,弟子希淵請教王陽明道:既然聖人的境界可以通過學習達到,然而伯夷、伊尹相比孔子而言才力有欠缺,為何都可稱之為聖人?
先生回答道:“聖人之所以為聖,隻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舜猶萬镒,文王、孔子為九千镒,禹、湯、武王猶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猶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聖人。猶分兩雖不同,而足色則同,皆可謂之精金。……蓋所以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王陽明對于聖人的認識是以他的“緻良知”和“心即理”思想為基礎的,聖人之所以是聖人,乃在于其内心的純乎天理,達到良知的自然狀态,沒有不合理不正當的欲望。就如同金子一般,隻要其成色純足,無銅鉛之雜,它便是精金。也就意味着,一個人隻要到了純粹天理的境界,都可稱之為聖人,而無關乎其才力、智力以及地位等外在因素。
王陽明隻論其“成色”,不論其“斤兩”,既肯定了聖人之間的差異性,也打破了以往來世人對聖人的固有認知,同時也為每個人成就聖賢提供了可能。
“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這與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都肯定了聖人境界是可以達到的,但所下的功夫卻有深淺不同。孟子基于“性善論”鼓勵人人向善,不斷自我完善,最終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而王陽明認為“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每個人内心都有良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清除心中的雜念,保持内心的純淨,進而達到“精一”的天理境界,這才是成聖的“不二法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