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河南博物院放了個大招——聯合全國19家博物館,彙聚近80件(套)展品,推出“風樯陣馬 筆力扛鼎——王铎書法藝術展”。
王铎自畫像
他是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世間稱他為“神筆王铎”。
他乃書畫詩全才,書法與董其昌齊名,素有“南董北王”之稱。
入閣拜相時,皇帝讓他寫一幅“天下太平”匾額,結果楷書巨匾挂上,一片贊揚聲中,有人發現“太”字少了一點。此時,王铎手握頹筆擲向匾額,十分精準補位,以至于皇帝龍顔大悅,出口贊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王铎“神筆”之稱由此而來。
他才華橫溢,亦勤奮有加,“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請”,故而墨迹傳世也多,法帖、尺牍、題詞均有刻石。其書法在日、韓頗受歡迎,尤其日本極其推崇,甚至把他列為第一流書法家,稱“後王(王铎)勝先王(王羲之)”。
對他,曆來有諸多名家的贊譽:
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
——黃道周
文安健筆蟠蛟螭,有明書法推第一。
——吳昌碩
筆鼓宕而勢峻密,真元明之後勁。
——康有為
(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真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
——沙孟海
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啟 功
明人草,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拟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若不盡,非力有餘者,未易語此。
——馬宗霍《霋嶽樓筆談》
曆史上的評價終歸是曆史的,今人要想更好地認識王铎,還得看他的作品。
河南博物院本身就藏有《王铎草書長卷》《謝三弟詩軸》等王铎書法名作,此次又聯合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館、陝西博物館、遼甯省博物館等19家博物館,将王铎一生在書法藝術上的發展與成就彙于一展,分“法古摹聖”“探徑尋己”“遠觀立幟”“交友書作”4個部分,完整地展現在觀衆面前。
在第一部分“法古摹聖”中,你可以看到王铎早期作品的面貌。他從小“敏而好古”,十三歲開始臨帖習字,三年後已能字字逼肖,此後一生,他堅持習帖從未中斷。書帖,尤其是二王帖給了他無窮啟發,幫助他領悟前人書學精髓。
河南博物院藏《吳養充墓表碑拓片》
此碑刻于1619年,是王铎應老師吳應舉之請為其父母書寫的,全稱為《明隐君吳養充先生并孺人張氏墓表》,王铎時年28歲。這件作品是王铎書法存世作品中最早的一幅。墓表通篇文雅端莊,鐘繇筆意為多,參以王羲之書法,但未出鐘王窠臼,屬于王铎早年學古之作。
遼甯省博物館藏 王铎《臨聖教序帖》(局部)
此冊共25頁,96行,907字,為王铎33歲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書作,是王铎存世較早的作品之一,也是所見王铎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最早的一件。王铎一心師法高古,王羲之是其終生敬仰而追随的前輩。這件作品用筆厚重,筋骨内含。顯然,而立之年的王铎對《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摹寫已到了得心應手、傳神入微的境界。這一時期王铎風格雖然不明顯,但紮實的臨帖練習奠定了他書法藝術的基礎。
王铎癡迷“二王”,曾自述“予獨宗羲獻”“學書不參古法終不古,為俗筆也”。不過,王铎并不滿足于“照搬照抄”,他提倡崇古,但并不推崇形似,而要求像米芾那樣解脫“二王”,鑄造鮮明的個人風格。
在第二部分中,你已經可以看到王铎逐步建立自我風格的狀态。他在透徹領悟前人書迹的基礎上,着意變化以求建立自我風格。在探索風格變化過程中特别注意到米芾“跳蕩騰挪”“欹側爽利”的強烈張力,這些參悟推動着他“更上一層樓”。
河南博物院藏 王铎《〈手啟〉書劄冊頁》(局部) 1631年
此件為王铎寫給好友蔣勸善的蝴蝶裝書劄冊頁,共24頁。信中談及蔣勸善和自身近況,感歎世事變幻無常,閑情逸緻難久長。王铎此時書法已顯現自身特點,冊頁最大字才兩厘米,卻小中有大,氣勢連綿不絕,時而筆尖舞動翻飛,時而稍作收束,使勁氣内斂,而深情厚誼,已在筆尖脈脈流出。
河南博物院藏 王铎 《連峰墓志銘手稿冊頁》(局部)
《連峰墓志銘手稿冊頁》為紙本行書,6頁,每頁字2至10行不等,共計約1200餘字。手稿塗抹、增删之處較多,還有朱筆圈點痕迹。這份手稿是王铎為山西臨汾縣知縣連讷珍之父連峰撰寫的墓志銘草稿。通篇文稿寫得張馳有度,随意有法,或斷或連,自然天成,具有較高的曆史與藝術價值,充分展現了王铎這一時期的書法成就。
鄭州博物館藏 王铎錄錢起《和萬年成少府寓直》詩軸 1633年
此作為王铎中年的一副佳作。高二米有餘,四行一氣呵成。用筆迅捷,遲緩多變,方折圓轉,頓挫有力。
第三部分“達觀立幟”王铎成熟時期書法風格的集中展現。到了50歲,“奇絕偉岸、意趣高古”面貌更加凸顯,他所傾慕的“揮灑而出,不主故常”之境終于修成。
河南博物院藏 王铎 《秋日西山上》詩卷(局部) 1647年
此卷為王铎晚年所作,詩中多涉及亂世所見悲涼景象。此長卷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突出的特點是使用了“一筆書”,行行一氣呵成,而轉折頓挫,絲毫不苟,上下呼應,錯落有緻,虛實之間,若行若藏。王铎利用墨的枯潤、濃淡反差,使作品産生了動蕩與跳躍,潤中有澀,澀而不滞,信筆揮灑,極具自然之态。
上海博物館藏 王铎《杜甫詩手卷》(局部) 1647年
杜甫是王铎最為推崇的詩人,王铎的書作中有不少是書寫杜甫詩句的。此卷杜甫詩手卷寫了十首杜甫的詩。詩言志,杜甫的人生經曆最能引發王铎的共鳴,悲壯的史詩風格最能為他的思想情感代言。
此作款識:丙戌三年十五日,戲書于北畿,為天政賢坦。吾書崇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相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閑、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王铎年五十五。
面對懷素、張旭等人連喊三聲“不服”。王铎的草書,恣肆狂野,自然出奇,表現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與當時的書法風氣格格不入。“必有深相愛吾書者”,是王铎的一種期盼,也是一種自信。
這幅手卷是王铎書法藝術成熟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幅尺軸作品之一,大幅尺軸的特性與草書的表現力最相契合。王铎自身追求的天風海濤的氣宇襟抱,用大幅尺軸表現力最佳。王铎的“一筆書”不僅能連畫多達20多個字,而且他憑借高超娴熟的藝術技法,使筆畫線條猶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達到不可遏制、動人心魄的藝術境界。初看似乎點畫狼藉,不拘小節,細看則處理精巧,無懈可擊,僅此一筆,就足以載入書法藝術史冊,神筆王铎名副其實。
河南博物院藏 王铎《謝三弟詩軸》1646年
"三弟”即王铎三弟王鍦,兩人情深,王铎曾在七言詩中說:“思弟鍦、侄無忝在婁江,會合之難,空歎滞迹”。
開封市博物館藏 王铎《錄杜甫〈贈陳二補阙〉》
河南博物院藏 王铎《仙崿》摩崖石刻拓片
此碑刻于1644年,當年正月明朝動亂之際,王铎從衛河乘船北上赴京。途經浚縣,受到通政司參議劉尚信熱情接待,兩次遊覽大伾山。天甯寺六千多卷的大藏經讓王铎等人愛不釋手,大伾山風光激發了王铎豪情,王铎即興在天甯寺雲半山房白灰牆壁上寫下“仙崿”二字。
四川博物院藏《臨王獻之草書卷》(局部)
河南博物院藏 王铎《拟山園帖》
“拟山園”是王铎在45歲任明朝詹事府詹事時,在孟津城西的北邙山山谷(今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大坡口半坡東南)修建的住處。建成後,這裡便成為王铎放浪形骸、與友攜遊的“世外桃源”。為紀念此處,王铎将自己的詩文集命名為《拟山園選集》。而其子王無咎搜集王铎書作編纂而成的冊子也被命名為《拟山園帖》。
《拟山園帖》最完整地體現出王铎書法的入古與出新、獨宗“二王”并百家的書學之路,也是王铎書風險絕後複歸平正的最好展現。《拟山園帖》不僅為後世了解學習王铎書法提供了範本,更為後世研究王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資料。
前三個部分分早中晚期,詳細介紹了王铎的書法。到了第四部分“文友書作”,幾乎沒有王铎的作品,但處處可見王铎。
這個部分中,“南董北王”中南邊的董其昌來了。黃道周和倪元璐等諸多王铎好友也來了。
河南博物院藏 董其昌《贈李為與浒墅主政》圖片
展覽現場王铎好友黃道周和倪元璐的内容展示
吉林省博物院藏 倪元璐《五言詩扇面》
王铎生平交友廣泛,當時的書畫、收藏界的精英都與王铎有所聯系。他與“同年”的倪元璐、黃道周,被時人稱為“三株樹”。王铎的“朋友圈”大,因而書法上的視野不斷得到開闊,書藝不斷提升。
明清之交,時代的風氣與社會的變遷深深印刻在王铎的書法作品中。而這些書法作品也在記錄着他的一生,訴說着他的抱負、他的品格與他的不得志。
“紙上得來終覺淺”,想要真正感受王铎其人、其書的風采,一定要去現場,站在展廳裡,通過展品與他進行一場跨越300餘年的時空對話。
鄭州大學書法學院張宏偉教授
解讀王铎及其書法藝術
王铎及其書法藝術
明末清初,藝壇可謂群星輝耀,蔚為大觀,而王铎詩文書畫,全能兼善,可以說是最為耀眼的明星之一。
王氏祖訓有“以孝為先、耕讀傳家”。王铎一生以讀書作文、臨帖作書為樂,除大量的書法作品之外,還有詩文數百卷,是明末清初北方詩壇大家,中州詩派代表人物,當時即為文人士大夫競相推崇,早有定評。
據呂維祺《拟山園選集·序》載:“覺斯道義砥躬,笃于孝友、以書為性命……每至拟山園觀覺斯,已刻稿二百本,未刻稿八百本。今後五十馀年,其著作之富,必有逾幹本者。”
周亮工《書影》卷八載:“予鄉王覺斯先生詩凡百馀卷,卷帙既多,遂不能流傳……然予實未見先生全稿也。”
王铎一生寫詩大約三萬首,大多遺失旅途或焚于戰火,現存世約六千首,一百多萬字。除詩作之外,王铎還有大量的筆記、賦文、疏文、史評、碑記以及各種題材的政論、文學作品等數十種,二百多萬字。在那樣一個颠沛流離,居無定所,兵荒馬亂,提心吊膽的年代,“行則口占,卧則腹稿”,喜怒哀樂抒發為詩文。尤其詩追杜工部,苞孕古今,囊括典俗,優憤感時,沉郁頓挫,惜多不為人知。
明未清初史學家談遷《棗林雜俎》說“王安石為詞林學士則有馀,為宰相則不足,孟津是也”,是謂允評。王铎之學博而敏,其品逸而端,言行規矩,動止有常。入清之後,郁悶頹然,放浪形骸,悲歌間作,是心中不得其平乃鳴。也就是在入清的幾年間,時常飲酒作歌,宵旦不分,揮毫不辍,境界日新,腕下似發激電流,書法水平一路飛升。
吳昌碩對王铎書法推崇備至,有詩贊日:“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波磔一一見真相,直追篆籀通其微。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
啟功《論書絕句》贊日:“破陣聲威四海聞,敢移舊句策殊勳。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并複注日:“明季書學,閣帖之派複興。大率振筆疾書,精神激越……如論字字有來曆,而筆勢複極奔騰者,則應推王覺斯為巨擘。譬如大将用兵,雖臨萬敵,而旌旗不紊。且楷書小字,可以細若蠅頭,而行草巨幅,動辄長逾尋丈,信可謂書學書才兼而有之,以陣喻筆,固一世之雄也。”誠哉斯言。
王铎的行草書是其代表性書體,平常說王铎書法,就是指其行草書。王铎的行草書作品大體上可分為臨古、創作兩類,其自定日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博采衆家,師法漢魏晉唐,或臨或創,皆出己意。
王铎自謂于書法“割情斷欲,沉心驅智”“書畫事須深山中松濤雲影中揮灑,乃為愉快”。古志士仁人首重修身,對自我深度“正心誠意”的人格淬煉,“緻廣大盡精微,無所不用其極”的靈智升華,在今天信息包圍、八卦漫天的氛圍中學習快餐文化知識的人們,是難以想見古人的移山心力。王铎的行草書尤其是臨古書作,重神重意,脫文錯簡,是為常見。唐人張懷瓘說“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王覺斯真深識書者。
王铎的小楷書,取法锺王,常見于畫作題款,《拟山園帖》有一部分。總體而言,可見到的專門小楷作品很少。王铎詩稿,存世較多,基本是圓潤的小行書,亦未見小楷。其大字楷書,取法顔柳,可算是诠釋了顔防柳骨的風神。王铎早歲有過陸渾山、龍門山、香山之遊,龍門石窟石刻摩崖,應看到了不少,但重在感悟,鮮有臨寫。
即便如此,其筆下的大字楷書,仍有魏碑樸茂生拙的味道。這正如王铎畫山水,也是遊賞感悟的多,真正坐對真山水寫生,幾乎沒有過,但在内府觀摩了很多名家畫作真迹,筆下自然流露,故其山水畫亦能渾厚華滋,妙造自然。所以,王铎大字楷書,有很多他自己的獨到感發,不同于常見的快意行草,筆下老道沉郁,墨氣如鑄。用字參以篆隸,生奧大膽,是為特色。結字體勢,峭拔質樸,稚拙蒼茫,似有魏碑造像的影子,盡管是規模顔柳,但多出己意,也是其獨到之處。
明末清初之際,許多漢碑尚未出土。善書者多以趙、董一脈下來,或兼以類似館閣體的楷書,像王铎從《集王聖教序》直接入手,應屬少見。除閣帖、二王、顔、柳、米之外,王铎一生臨摹的字帖并不太多,特别是隸書。大緻是在33歲授職翰林院檢讨之後,見到内府所藏隸書碑拓墨迹,才偶有接觸臨寫。隸書字體不适用科舉應試,當時民間這些資料應該流傳很少。
但是,他臨帖功夫好,所以其隸書首先以筆力勝,墨厚而筆澀,不染俗氣。其次,以字法勝,王铎之于書法,是努力而為,不是淡煙疏柳可有可無的消遣,所以在字法上刻意經心。隻要字有來曆,即大膽運用于書作中,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寫了很多詭奇古奧的字法。作為書法藝術的探索,王铎的隸書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作者為張宏偉,文章原标題為《王铎及其書法藝術》,文章有删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