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叔最近被楊紫的新劇驚豔到了,
不知大家都看了沒?
斷檔兩年之久的楊紫,終于帶着她的最新力作《女心理師》,
在大家千呼萬喚的期待聲中,強勢回歸。
雖然身為娛樂圈中的“女頂流”,但由于某些搭檔的影響,
她所主演的《餘生,請多指教》和《青簪行》,
都處于無限期待播的狀态。
再加上前段時間,她又在社交平台上,
公布了和經紀公司解約的消息。
所以不少網友紛紛猜測,
流年不順的“小猴紫”是否即将進入演藝事業的瓶頸期?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與歡瑞世紀解約的第二天,
她所主演的電視劇《女心理師》,就公開定檔11月23日。
作為楊紫單飛後的首部作品,劇集首播當天,
就取得了平台第一、全網第二的超高戰績。
可随着時間的推移,
它的收視率和口碑還是呈現出了“高開低走”的态勢,
但這并不影響它在觀衆心目中的地位。
看過這部劇的很多觀衆,還是會忍不住地誇贊,
它在劇情改編、演員陣容以及鏡頭語言上,給大家帶來的驚喜。


劇版《女心理師》,改編自畢淑敏的同名小說。
1990年代末期,年近半百的畢淑敏,
取得了北京師範大學的心理學碩士學位。
為了喚起大衆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視,
她把之前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學習糅合在一起,
耗時八年,創作了一部文學作品。
2007年,小說一經問世,
就吸引了衆多制作方的注意。
可十年之内,版權先後被買走兩次,
都沒有被成功地改編成影視作品。
直到制片人郭峰出現,
這部作品才正式踏上影視化的道路。

劇集開拍之前,工作人員對原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原著的調性暗黑且沉重,
除了穿插其中的心理咨詢案例引人反思之外,
女主的成長主線也頗具批判意義。
農村出身、慘遭生父抛棄和繼父猥亵的柴绛香,
離開傷心的成長之地以後,改名賀頓到大城市裡謀生。
為了擁有一家屬于自己的心理診所,
她委身嫁給了一個瘸腿男人,還僞裝成處女之身,
博取了電台主播錢開逸的同情。
完全可以說,她在成功的道路上,
出賣了自己,也欺騙了他人。

可改編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故事和人物,
積極且極具療愈功能。
因為自己負氣出走,導緻弟弟意外離世,
已經成為女心理師的賀頓,
一直沒有辦法擺脫自己的心理陰影。
但心懷善意的她,還是在不斷救助他人。
不同于原著中女主的不擇手段,劇集中的賀頓,
在成為心理師的路上,一直被親情、友情、愛情和師生情所溫暖。

而原著中的人物,也在劇集中轉換了人設。
比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錢開逸,
就化身成了開朗樂觀的帥氣小夥。
而假借行醫之名,對賀頓進行肉體侵犯的姬銘聰,
搖身一變,成了愛護學生的學術泰鬥。

除此之外,劇集還對具體的心理咨詢進行了改編,
用那些盡量貼近真實生活的案例,
來分析現代人所具有的心理問題。
從小學生的無助、中學生的迷茫,
到青年的壓抑、中年的焦慮,再到老年人對死亡的畏懼……
《女心理師》涉獵的人群,覆蓋了全年齡段。
如此廣泛的涉及面,會讓觀衆覺得,
這部劇就是在給不同時期的自己解決心理難題。
再加上,編劇有意地在劇集中,
增加了愛情主線和複仇橋段,
讓這部劇集,有了強烈的都市愛情氣息。
這無疑降低了内地首部心理劇的接受門檻,
讓更多人,可以通過影視化的方式,
來接收略顯高深的心理學知識。


很多沒有看過原著的觀衆,
對這部劇最直觀的感知,都源于演員們的呈現。
楊紫作為女主演,自然躲不過大家的審視。
而她也确實沒有辜負觀衆的期待,
精準地塑造了一個睿智、溫暖又不失可愛的女心理師。
尤其是在表現心理師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時,
她的幹練和沉穩,非常迷人。
據說,為了演好賀頓,劇集開拍之前,
她就多次到北京師範大學的心理學部體驗生活。
或許正是因為這份努力,
她才能夠駕輕就熟地演出角色的精髓。

跟楊紫一樣極具表現力的,
還有劇中的兩位男主演。
井柏然飾演的電台主播錢開逸,
酷帥而不輕佻、多情且不油膩,
在衆多背負心理問題的角色中,
他簡直就是光明的象征。
而王嘉塑造的葉家輝,則憑一己之力,
把這部溫暖治愈的心理劇,
變成了無比驚悚的懸疑劇。
雖然這個角色是劇中為數不多的反派之一,
但王嘉在表演的過程中,
并沒有對人物進行程式化的處理。
而是把複仇之輩的狠厲,心善之人的良知,
以及有趣之人的诙諧,中和地恰到好處,
讓觀衆對他深感厭惡的同時,也會心生同情。

除此之外,戲份并不繁多的黃覺和倪萍,
以及短暫出現過的衆多客串演員,
都在劇中有着精彩的表演。

章若楠飾演的高三女孩,張瑤刻畫的二胎媽媽,
張海宇出演的“職場老好人”……都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李夢飾演的暴食症女孩,
一度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多次登上熱搜榜單。
而李夢自己也在微博上,
大方地分享了自己對于暴食症的認知,
似乎連生活中有些“古怪”的她自己,
也在劇中的心理治療中,獲益不少。
由此看來,尚被稱為娛樂作品的《女心理師》,
似乎已經擁有了治愈人心的魔力。


如果說,編劇的“魔改”和演員的表演,
讓劇集更具積極性,也更具市場性。
那麼,導演在鏡頭語言上别出心裁的創意,
則讓《女心理師》完美地實現了,
從文學作品到影視作品的藝術轉化。
這部劇的導演,是打造過黑馬影片《誤殺》、
網劇爆款《唐人街探案》的新人導演柯汶利。
他在此前的兩部作品中,
都顯露出了超強的影像叙事能力。
拍攝《女心理師》時,他同樣延續了這種創作風格,
這在重故事不重視聽的國産電視劇中,非常少見。

劇集開篇,
柯汶利就用一段為時三分鐘的長鏡頭,
傳達了非常密集的信息。
初看會覺得,他在不明所以的炫技,
再看才發現,他竟然厲害到,
可以把全劇所要講述的故事,
融合在一個鏡頭之中。
但柯汶利最讓人驚喜的,
還是他在後續的衆多心理咨詢中,
所使用的鏡頭語言。
探究暴食症成因時打造的幻境空間,
帶領産後抑郁患者認識自我時運用的鏡面折射,
以及治療讨好型患者時,虛構的孩童映像……
這些創意十足的鏡頭,打破了老套的叙述方式,
不僅增強了劇集的鏡頭張力,
也讓觀衆更加具象地了解了劇中人物的成長經曆和心理狀态。

柯汶利還非常喜歡運用鏡頭來制造懸疑感,
《誤殺》和《唐人街探案》大獲成功以後,
一度有觀衆說,他在打造自己的“懸疑王國”。
在這部主打治愈的《女心理師》中,
他再次“夾帶”了自己的“懸疑”私貨。
隻是,不同于前兩次觀衆一邊倒的叫好,
他在這部劇中頻繁使用的懸疑手法,
讓劇集跌宕起伏的同時,
也讓觀衆時常會産生一種割裂的觀感。
不過,照目前的口碑來看,
不那麼适合出現在劇中的懸疑元素,
似乎也成了吸引觀衆的有效手段。

作為内地首部以心理咨詢為主的劇集,
《女心理師》赢得贊譽的同時,
勢必會引發不同的争議。
但争議,并不代表失敗。
相反,這些争議的存在,
恰恰體現了觀衆對于心理問題的反思。
而引起大衆對于心理問題的重視,
原本就是創作者們的重要目标之一。
-END-
【文 | 西爾莎 】
【編輯 | 語非年 】
關注@柴叔帶你看電影,
點擊下方百大人氣作品評選 為柴叔投票助力~
感恩感謝您的支持[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