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大點兵一般用在什麼地方?好久沒做功課,今日補一節“可汗大點兵”,出自南北朝的《木蘭辭》: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可汗大點兵一般用在什麼地方?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好久沒做功課,今日補一節。
“可汗大點兵”,出自南北朝的《木蘭辭》: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它到底是敵方可汗還是我方可汗?這個思考也挺有意思的,即使會有迷惑,但我們也鼓勵這種獨立的思考。
一、是我方的可汗
有人認為這裡的可汗,是敵方首領,是指敵人大點兵出征,大舉入侵的意思。
先清理障礙物,這個“可汗”是我方的首領。
一、聯系前後文意
如果是:昨夜看見軍事告示文書(偵察所得),敵方首領大舉入侵。多卷軍隊名冊裡都有父親的名字。
也不能說完全不通,但從敵軍整兵開戰,到我方征兵,兩事件之間仍需要交待說明我方選擇應戰,不交待一下戰與和,直接轉折到征爺兵顯突兀。
所以按正常的思維:昨夜看見軍文告示,(我方)首領點兵應戰,很多卷軍隊名冊裡都有父親的名字。
二、這裡用可汗(kè hán ),是因為詩句的平仄需要
該詩後段還有“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那為什麼不用天子大點兵?是因為這裡“天子大點兵”不合律。
可汗大點兵VS天子大點兵,
仄平仄仄平VS平仄仄仄平,
顯然“天子大點兵”的平仄不合。
歸來見天子,這裡可以用可汗代天子,而且單句更合律,但随後可汗坐明堂又不合律了。
單純從平仄論,“歸來見可汗,天子坐明堂”更合律,但前後句意就無比别扭了,本是同一個人,一秒一個稱呼,即如喊:爸,喝點酒;又叫:爹,吃點菜。(不知道的還以為叫親爹和嶽父兩個人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屬所謂的救律,就不展開論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