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幼兒園唐詩必背30首

幼兒園唐詩必背30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7 12:22:47
四書五經六藝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後來亡于秦末戰火,隻剩下五經。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禦、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禦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還有一種說法将六藝解釋為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

四書五經六藝

  • 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 幼兒園唐詩必背30首(四書五經六藝)1

  • 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 幼兒園唐詩必背30首(四書五經六藝)2

  • 六藝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翺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贲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翺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緻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

君子之道費而隐,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内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隻是大緻歸類,并有重複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宋代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貢獻很大。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曆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拟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内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五經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隻有标題,沒有内容,現存305篇。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編集

關于《詩經》的編集,漢代有三種說法:

①行人采詩說。《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305 篇的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緻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産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

②孔子删詩說。《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彜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态度。《詩經》大約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劄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8歲。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删詩說不可信。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為《詩》正過樂。隻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隻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③獻詩說。在周代的時候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刺,是有史籍考正的。當時因為天子為了"聽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惡",而命諸侯百官獻詩。

《國語·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這主要是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終用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這也正是《漢書·文藝志》裡說:"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還有朱熹在《詩集傳》也說過:"詩"是"諸侯采之貢于天子"。而且在《漢書·食貨志》、《禮記·王制》、《晉語六》也有類似的記載。

《詩經》體例分類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 , 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墉、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桧、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 ,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 即所謂正聲雅樂 。《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③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内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 ,《商頌》5篇 ,共40篇 。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當産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産生在西周後期至東遷時 ; 《 國風 》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當産生于春秋時期。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詩經》思想内容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曆史面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 》、《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曆史叙事詩。

有些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有些詩,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鸨羽》、《小雅·采薇》等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争的哀怨;《王風·君子于役》、《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争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有些詩,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采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叙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小雅·無羊》反映了奴隸們的牧羊生活。

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兼葭》表現了男女之間如夢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了男女之間戲谑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現了男女之間的相互饋贈;《墉風·柏舟》、《鄭風·将仲子》則反映了家長的幹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另如《邶風·谷風》、《衛風·氓》還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階級社會中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成就及影響

《周禮·春官·大師》雲:"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六詩在《毛詩序》中又作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确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例如《豳風·七月》、《衛風·氓》都是賦體:前者鋪叙了奴隸春耕、采桑、紡織、田獵、造酒、貯藏和準備過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勞動生活,表現了階級的對立和奴隸們的悲憤之情;後者倒叙了棄婦與氓由戀愛到結婚直至被氓遺棄的悲慘遭遇,表現了棄婦的哀怨和決絕。又如《魏風·碩鼠》、《邶風·新台》都是比體:前者把剝削者比作貪婪的大老鼠;後者把淫亂無恥的衛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極大的諷刺之意。另如《周南·關雎 》、《魏風·伐檀》都是興體:前者以貞鳥雎鸠的"關關"叫聲起興,聯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後者以奴隸們的"坎坎"伐木聲起興,聯想到奴隸主階級的不勞而獲。在《詩經》中,賦、比、興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賦而比也",有"比而興也",還有"興而比也"。如《衛風·氓》是賦體,但詩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籲嗟鸠兮,無食桑葚"又顯然是"興而比也"。另如《衛風·碩人》,用鋪陳的手法描寫莊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傳神地表現出莊姜的天生麗質 , 這顯然又是" 賦而比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隻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拟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内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産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譯本。《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于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緻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于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範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隻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盡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累,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對象。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沖突的内容。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是易于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苌,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六藝

第一種

六藝者,禮、樂、射、禦、書、數也。《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藝"為"藝能"之意。即禮、樂、射、禦、書、數。禮包含政治、道德、愛國主義、行為習慣等内容;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術的訓;禦是駕馭戰車的技術的培養;書是識字教育;數包含數學等自然科學技術及宗教技術的傳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見端倪,經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藝"教育的特點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齡的差異及學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藝"中禮、樂、射、禦,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在大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學階段是必修課。當時,庶民子弟隻給予"小藝"的教育,唯貴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藝"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藝"至"大藝"的系統過程。"六藝"服務于階級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規律,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周禮.地官.保氏》:"保代掌谏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明史.選舉志》:"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禦、書、數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

第二種

六藝即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六經之名始見于《禮·經解》孔子之言,又見于莊子之書。蓋為《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其後嬴秦焚書,《樂經》散失,僅存《樂記》一篇,乃并入《禮記》中,後遂有五經之名。

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隻剩下了五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