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花木蘭的曆史文化典故

花木蘭的曆史文化典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9 04:57:38

花木蘭的故事是真實的,但是花木蘭這個人的名字存疑,而且她所生活的時間年代,是有不同版本的曆史記錄的。

木蘭祠是在宋朝興建,可是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流傳着花木蘭的故事,所以說花木蘭至少應該是南北朝時期的人。

花木蘭的曆史文化典故(花木蘭本姓魏戎馬12年)1

一、《商丘縣志·列女》中,對花木蘭這個人就有詳細的記載。

根據這本書的記載,花木蘭是北魏時期的人。當時北魏皇帝招募士兵,按照要求每家都要出一個男丁,而當時花木蘭的父親歲數已經很大了,而弟弟妹妹的歲數都太小。

花木蘭本人是沒有兄長的,所以花木蘭選擇代父從軍,穿着甲胄佩戴箭囊上了戰場。從此她便在沙場上征戰,時間長達12年,真的很難想象她是如何在軍旅之中度過這12年的。

  1. 她既要在沙場上英勇作戰,保證自己活下來。又要向周圍士兵隐瞞自己是女子的身份,可見花木蘭在當時過得非常辛苦。
  2. 經曆了十多次大戰役以後,花木蘭的女兒身,依舊沒有人可以認出來。等到大軍凱旋回來的時候,北魏皇帝非常高興,認為花木蘭取得了巨大的功勳,所以将她提拔為尚書,可惜花木蘭選擇拒絕,轉而希望皇帝允許她回鄉探親。
  3. 等到她回到家鄉以後,将身上的戎裝給脫了,換上了自己過去穿着的女兒衣服。跟她一起回家鄉的人,全都傻眼了,這才知道花木蘭是個女人。

這幫人就把這件給傳了出去,直到傳入了朝中。皇帝也是大吃一驚,感歎花木蘭這個奇女子的英勇事迹,北魏皇帝希望能夠召回花木蘭,将她納為自己的妃子。

花木蘭的曆史文化典故(花木蘭本姓魏戎馬12年)2

花木蘭嚴詞表示拒絕,認為自己配不上皇帝。可惜北魏皇帝強權要求,花木蘭無奈之下,隻好選擇了自盡。

北魏皇帝這回算是更加驚愕了,一個為了國家奮鬥半生的女子,居然就這麼被自己給逼死了。他十分傷心,所以就将花木蘭追封為将軍,并且給花木蘭的谥号是孝烈。

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曆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于朝。召複赴阙,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将軍,谥‘孝烈。---《商丘縣志·列女》

這基本上就是花木蘭的一生,由此可見,木蘭并不是姓花,在當時應該是姓魏。普通百姓在南北朝事情,真的很難有一個姓氏,所以大多數就跟随國家的姓氏,這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這本書的真實性怎麼樣呢?我覺得還是比較靠譜的,同時在元朝的《孝烈将軍祠像辨正記》這一石碑上,對花木蘭也有類似的介紹,可見基本是事實。

花木蘭的曆史文化典故(花木蘭本姓魏戎馬12年)3

二、花木蘭到底姓什麼?其實有很多種說法。

既然有花木蘭這個真實人物的存在,那麼我們就要問一句了,花木蘭真的是姓花嗎?其實說法有很多種,一般分為這麼幾種:朱、複姓木蘭、花以及魏。

  1. 第一、朱姓的由來,我認為是在明朝的時候傳開的。畢竟明朝以前,朱姓并不是什麼大戶人家的姓氏,頂多出了個朱熹。可是明朝的朱姓是帝王姓氏,明朝的皇帝當然希望這樣的英雄人物也跟自己家族是一個姓氏。
  2. 第二、複姓木蘭,我覺得還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當時花木蘭所處的時代是北魏時期,那是鮮卑族建立的國家,鮮卑族複姓非常多,比如說慕容、獨孤、長孫、拓跋、宇文、尉遲等等。也就是說鮮卑人特别喜歡用複姓,木蘭作為複姓流傳下來也很有可能。
  3. 第三、花木蘭姓花,那是因為明朝大才子徐渭給她取的。在徐渭的《四聲猿》裡,花木蘭有一家五口,父親花弧是後備役軍官,她還有一個大姐和小弟,母親則姓袁。這是一種民間廣泛認可的說法,也是我們現在最流行的說法。
  4. 第四、花木蘭姓魏,這種說法的主要由來,是根據花木蘭當時所生活的國家國号來取的。花木蘭是北魏人,而北魏自己稱呼自己為大魏國,所以沒有姓氏的普通百姓,基本上都可以稱之為是魏姓子孫。

在元朝《孝烈将軍祠像辨正記》裡曾經有過對花木蘭姓氏的介紹,這上面寫的就是花木蘭是魏氏,名叫木蘭,所以可以稱之為魏木蘭。

花木蘭的曆史文化典故(花木蘭本姓魏戎馬12年)4

元朝對花木蘭的事情,仍舊有記錄,由此可見,花木蘭的故事,可不僅僅是停留在了書本之上。而是真切地成為了民間生活的一部分。

百姓們脍炙人口的曆史人物,其實除了帝王将相,根本就沒有幾個。而花木蘭能夠異軍突起,當然是因為她替父從軍的光輝事迹,感動了大家。

将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曆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勳十二轉。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谯,造父室,釋戎服,複閨裝,舉皆驚駭。鹹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于朝。召複赴阙,欲納宮中,将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谥也。---《孝烈将軍祠像辨正記》

這樣一來,花木蘭的姓氏問題,基本上就可以得到解決了。因為他們家必須要服徭役,所以她家應該就是普通人,那很有可能沒有姓氏,隻是跟随了國家的國号取了這麼一個姓氏罷了。

花木蘭的曆史文化典故(花木蘭本姓魏戎馬12年)5

三、花木蘭形象的流傳,主要歸功于《木蘭辭》。

我們為什麼如此熟知花木蘭?除了有不少影視錄像之外,在我們這個時期之前,熟悉花木蘭最好的辦法,那就是通過《木蘭辭》。

  • 《木蘭辭》的作用太大了。

可以說花木蘭的形象能夠得以流傳如此之廣泛,全都歸功于這一地方民歌。因為正史當中,是很少會介紹民間女子的,花木蘭雖然做過将軍,可是也絕對不會例外。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木蘭辭》

相關史料匮乏,再加上史料很難在民間廣泛流通,所以老百姓根本就沒有機會認識到這位女英雄。所以說《木蘭辭》完美地填補了這一空白。

那麼《木蘭辭》是什麼時候的作品呢?基本上可以認定,是北魏時期的作品。這麼一來我們對花木蘭的出身年月就再次有了一個比較準确的判斷。

因為民間傳唱花木蘭的時間,不可能比她出身的時間還要早,而北魏時期就已經有了《木蘭辭》的出現,所以說如果兩者是同一個人的話,那麼花木蘭一定就時北魏時期或者更早之前的人。

  • 對于花木蘭的生活時期,曆史上大緻有這麼幾種說法。
  1. 首先認為花木蘭是北魏孝文帝到北魏宣武帝時期的人,這是一種現在普遍認為的說法。該說法出自于姚瑩的《康輶紀行》。
  2. 其次認為花木蘭是隋朝隋恭帝時期的人。隋朝基本上隻有隋文帝和隋炀帝兩代皇帝,至于隋恭帝,其實就是唐高祖李淵所立的傀儡皇帝。這種說法來自于宋翔鳳的《過庭祿》。
  3. 再者認為花木蘭是唐朝初年的人,這種說法主要來自于程大昌的《演繁露》。其實唐朝初年,和隋恭帝時期,其實相差很近,所以基本屬于同一個年代。

而這三種說法中,我更加認可第一種說法,花木蘭就是北魏時期的人。因為《木蘭辭》是在那個時候逐漸流傳開的。

有了《木蘭辭》的宣傳,其實花木蘭的形象,這才在人們心中逐漸飽滿了起來。對于她的出身背景,百姓們不是很想知道,他們隻知道這些故事,其實就已經夠了。

花木蘭的曆史文化典故(花木蘭本姓魏戎馬12年)6

總結:花木蘭的出現,告訴我們女兒當自強。

在中國古代,樹立一個良好的女性形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麼?因為朱熹老爺子告訴天下人,女子需要守婦道,需要遵循三綱五常。

按照朱熹老爺子的意思,女人就應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成天在家幹家務活,也不要出去工作,甚至不需要讀書。

這種愚昧無知的思想,不知道迫害了多少代女性。朱熹憑借自己學識上的優勢,居然說出如此喪盡天良的言論,以至于明清時期的女性被各種禁锢,她們不讀書、不出門、裹小腳,幾乎成了癡呆。

花木蘭這一形象的樹立,似乎是對那種思想的有聲反抗。社會對女性越不公平,那麼花木蘭的故事就會流傳的越廣泛。

時至今日,女性得到了應得的合理地位,花木蘭的作用似乎沒有那麼大。但是可以說,花木蘭在今天的存在,那就是一種警醒作用。任何形式的歧視,往往就是時代、體制落後的體現。

參考資料:

《木蘭辭》

《商丘縣志·列女》

《孝烈将軍祠像辨正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