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驚蟄民間習俗大全

驚蟄民間習俗大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4 16:02:15

驚蟄民間習俗大全(二十四節氣今日驚蟄)1

2021.03.05 農曆正月廿二

中華傳統二十四節氣 驚蟄

驚蟄,又名“啟蟄”,太陽到達黃經345°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更是幹支曆卯月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這個時節,春雷始鳴,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蟄蟲。此時春氣萌動,天氣回暖,正是"九九"豔陽天大好時節,除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西南地區和華南地區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随着氣溫回升,日照增加,雨水增多,我國各地由南向北漸次進入春耕時節。

“春雷驚百蟲、陽始發雜病”,溫暖的氣候條件利于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疱疹、流行性出血熱也多易發生。《黃帝内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行,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萬物複蘇,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人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驚蟄時節,既要注意驅蟲防塵,減少傳染病發生,還要加強戶外運動。天氣轉暖,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及時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同時“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驚蟄民間習俗大全(二十四節氣今日驚蟄)2

驚蟄習俗

吃梨

驚蟄素有吃梨的習俗。一說“梨”與“犁”同音,驚蟄正是春耕之時;也有人說“梨”與“離”諧音,驚蟄吃梨有讓害蟲遠離莊稼的寓意。蘇北一帶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的諺語。驚蟄之後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幹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

蒙鼓皮

打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打雷的“隆隆”聲是雷神持錘敲打天鼓發出的。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在此時來蒙鼓皮、祭雷神。

祭白虎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

在民間有驚蟄當日打小人、去晦氣的習俗。驚蟄時節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以煙熏和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吃“炒蟲”

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這個“蟲”不是真的蟲,是用玉米代替的。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發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閩西的客家人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以“炒蟲”方式,達到驅蟲的目的。

驚蟄三候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鸠。

一候桃始華:驚蟄之日,桃花開始開放,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

二候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鹂,黃鹂感受到春陽之氣而鳴叫。

三候鷹化為鸠:鸠是布谷鳥,古人認為鷹和鸠是同一物種。春天時候的鷹嘴稚嫩,不能捕食,隻能忍饑挨餓變成鸠,到了秋天肅殺,鸠再變成鷹。

驚蟄民間習俗大全(二十四節氣今日驚蟄)3

驚蟄諺語

  •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
  • 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 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
  • 冷驚蟄,暖春分
  • 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 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
  • 驚蟄有雨并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
  • 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
  •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 春雷響,萬物長

驚蟄民間習俗大全(二十四節氣今日驚蟄)4

驚蟄詩詞

《驚蟄》(唐)劉長卿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鲫鲥早成蔭。

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廪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闾裡。

驚蟄民間習俗大全(二十四節氣今日驚蟄)5

圖|薛媛 文|王旭 排版|王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