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燭之武退秦師中心思想

燭之武退秦師中心思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09:18:39

燭之武退秦師中心思想(燭之武退秦師拓展延伸)1

一、積累運用(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子亦有不利焉  利:好處

B.是寡人之過也 過:過錯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擴張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為

思路解析:D項,“因”,依靠。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字,分類正确一項是(  )。

①公從之 ②臣之壯也 ③是寡人之過也 ④唯君圖之 ⑤鄰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來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晉,何厭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A.①④⑨⑩/②⑤⑦/③⑥/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①④⑨⑩/②⑤⑦/③/⑥⑧

D.①/④⑨⑩/②⑤⑥/③⑦/⑧

思路解析:①④⑨⑩都是代詞;②⑤⑥⑦都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③助詞,的;⑧賓語前置的标志。

答案:B

3.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思路解析:A項,“不能”同現代漢語用法。B項,“東道主”的意思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是“請客的主人”。C項,“行李”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義是“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D項,“夫人”的意思是“那人”,今義是“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

B.

C.

D.

思路解析:A項,都是介詞,表對象。B項,都是連詞,“假如”。C項,都是介詞,可譯為“把”。D項,①表商量或希望語氣,可譯為“還是”;②代詞,指晉國。

答案:D

燭之武退秦師中心思想(燭之武退秦師拓展延伸)2

二、閱讀鑒賞(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題。

5.

宋人使樂嬰齊告急于晉,晉侯①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争。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揚如宋,使無降楚,曰:“晉師悉起,将至矣。”鄭人囚而獻諸楚。楚子厚賂之,使反其言。不許。三而許之。登諸樓車,使呼宋而告之。遂緻其君命。楚子②将殺之,使與之言曰:“爾既許不谷③而反之,何故?非我無信,女則棄之。速即爾刑!”對曰:“臣聞之: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信載義而行之為利。謀不失利,以衛社稷,民之主也。義無二信,信無二命。君之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無隕④,又可賂乎?臣之許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祿也。寡君有信臣,下臣獲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歸。

夏五月,楚師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時仆,曰:“築室,反耕者,宋必聽命。”從之。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裡,唯命是聽。’”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退三十裡,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

注:①晉侯:指晉景公。②楚子:指楚莊王。③不谷:楚王自稱。④隕:下降。引申為“辱命”。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及:到達

B.使解揚如宋,使無降楚 無:不要

C.速即爾刑 即:即使

D.敝邑易子而食 易:交換

思路解析:C項,“即”,靠近。在這裡引申為“接受”。

答案:C

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①雖晉之強,能違天乎

②楚子厚賂之,使反其言

B.①君其待之

②遂緻其君命

C.①三而許之

②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

D.①謀不失利,以衛社稷

②臣之許君,以成命也

思路解析:A項,“之”:①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代詞,指代解揚。B項,“其”:①語氣詞,表希望;②代詞,他的。C項,“而”:①連詞,表順承;②連詞,表轉折。D項,“以”,都是連詞,表目的。

答案:D

7.下列語句全部不屬于楚國退兵原因的一項是(3分)(  )。

①晉師悉起,将至矣 ②申犀稽首于王之馬前 ③築室,反耕者,宋必聽命 ④寡君使元以病告 ⑤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 ⑥去我三十裡,唯命是聽

A.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③⑤⑥

思路解析:⑤⑥兩句是華元向楚國表達了宋國堅守的決心和對楚國提出的要求,是楚國退兵的原因。其餘不是。

答案:C

8.下列對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晉景公在宋國告急的情況下,聽從了伯宗的勸告,沒有出兵相救,隻是派解揚前去告訴宋國不要投降

B.解揚路過鄭國時,鄭國人扣住了他并把他獻給楚國,楚國國君以利相誘,但解揚卻趁機傳達了晉君的命令

C.楚國軍隊要撤離宋國時,申犀和正為楚王駕車的申叔時對楚國撤軍表示反對,楚王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D.宋人無奈之下,讓華元夜入楚師,告訴了宋國城中困難的情況,請求楚師同情百姓的困苦,後退三十裡

思路解析:D項,理解錯誤,宋人華元入楚師,雖然說了宋城百姓的困難,但并不是請求楚師的同情,而是表達了誓死保衛國家的決心,這樣才使楚師和宋國結盟而離開。

答案:D

9.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臣之許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祿也。(5分)

(2)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3分)

思路解析:在這兩個語句中,翻譯的重點是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如“祿”,福分;“雖然”,即使如此;“成命”,完成使命;“國斃”,使國家滅亡。

參考答案:(1)我之所以答應君王,是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這是我的福分。(2)即使如此,兵臨城下被逼簽訂的盟約,就算讓國家滅亡,也不能答應。

參考譯文:宋國人派樂嬰去晉國告急求援,晉景公想援救宋國。伯宗說:“不行。古人說過:‘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上天正在保佑楚國,不能同它争鬥。晉國雖然強盛,怎麼能違背天意?俗話說:‘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納污穢,山林草莽隐藏着毒蟲猛獸,美玉隐匿着瑕疵,國君也可以含恥忍辱,這是上天的常規。君王還是等一等吧!”晉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晉國派解揚到宋國去,叫宋國不要向楚國投降,并說:“晉國軍隊已全部出發,快要到宋國了。”解揚路過鄭國時,鄭國人扣住解揚并把他獻給楚國。楚莊王用重禮收買他,讓他對宋國人說相反的話。解揚不答應。楚王再三勸誘,他才答應了。楚王讓解揚登上樓車,叫他對宋人喊話說晉國不來救宋國。解揚借機傳達了晉君要宋人堅守待援的命令。楚莊王要殺解揚,派人對他說:“你既然已經答應了我,卻又違背諾言,是什麼原因?這不是我不講信用,而是你丢棄了它。快去接受你該受的刑罰吧!”解揚回答說:“臣下聽說過:國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義,巨子能奉行國君命令就叫信,信承載着義而推行就叫利。謀劃不丢掉利益,以此捍衛國家,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乎道義不能有兩種誠信,講求誠信不能接受兩種命令。君王收買臣下,就是不懂‘信無二命’的道理。我接受君命出使,甯可去死也不能背棄使命,難道可以用财物收買嗎?我之所以答應君王,是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這是我的福分。我們國君有誠信的臣下,我能完成使命,即使死了,又有什麼可要求的呢?”楚莊王放了解揚,讓他回國。

夏天五月,楚國軍隊要撤離宋國,申犀在楚莊王的馬前叩頭,說:“毋畏明知會死,但不敢背棄君王的命令,現在君王您背棄了誓言。”楚王無法回答。楚臣申叔時正為楚王駕車,他說:“修建房屋,把種田的人叫回來,宋國就一定會聽從君王的命令。”楚王照他的話去做了。宋人害怕起來,派華元在夜裡潛入楚營,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國君派我來把宋國的困難告訴你,說:‘敝國人已經在交換孩子殺了吃,劈開屍骨燒火做飯。即使如此,兵臨城下被逼簽訂的盟約,就算讓國家滅亡,也不能答應。如果撤離我們三十裡,宋國就一切聽命。’”子反很害怕,就與華元定了盟誓,并報告了楚莊王。楚軍退兵三十裡,宋國與楚國講和。華元當了人質。盟誓上說:“我不欺你,你不騙我。”

燭之武退秦師中心思想(燭之武退秦師拓展延伸)3

三、表達交流(8分,每小題4分)

10.在2010年網絡流行語排行榜中,“給力”一詞榜上有名,不僅在2011年的春晚中多次出現,甚至還進入了《人民日報》的頭條标題。一時間,“給力”充斥着大小報章的各個版面,成為新聞标題的“熱詞”之一。請結合語境解釋下列新聞标題中“給力”的具體含義。

(1)廣州治堵,公交優先政策尤需“給力”

(2)市政府出台兩“硬規定”,給力廉政制度建設

思路解析:“給力”一詞充斥報章媒體,其含義并不固定,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理解。

參考答案:(1)認真落實。(2)大力支持。

11.請改正下列句子中運用不得體的詞語。

王叔叔:

驚聞足下病了,父親讓我登門拜訪,未能見面。現饋贈鮮花一束,祝早日康複!

曉偉

思路解析:從文體上看,這是一個留言條,從人物關系看,是晚輩去探望長輩,因此,在用詞上要體現口語色彩,還應注意謙敬辭的使用要恰當。

參考答案:将“驚聞”改為“獲悉”或“得知”“聽說”,将“足下”改為“您”,将“拜訪”改為“探望”,将“饋贈”改為“敬送”。

燭之武退秦師中心思想(燭之武退秦師拓展延伸)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