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正式批複大庸(張家界)設立地級市,轄永定、武陵源、慈利、桑植兩區、兩縣,經濟社會發展迎來嶄新篇章。張家界城市更名成經典。1988年底,兩名黨報資深記者建議城市以“張家界”命名,1994年4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名動全球。
2019年9月7日,張家界市委大院。
82歲的張家界市第一任市長、張家界建市的親曆者蕭征龍精神矍铄,憶起30年前張家界建市的過往,他說,張家界建市的節點性事件有兩個:一是1988年大庸(張家界)設立地級市,二是1994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
大庸設地級市以前,武陵源核心景區分屬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庸市(縣級)、桑植縣和常德地區的慈利縣。三縣(市)的群衆為了各自的利益,在景區發生過一些矛盾和糾紛,這嚴重制約了三個景區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末期,省委、省政府多次要求大庸市向省裡和國家民政部提交更改市名的報告。
1988年2月,省委專題研究大庸市升地級市和武陵源風景行政區劃體制有關問題。3月,省政府向國務院呈報《關于大庸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的再次請示》。5月18日,國務院作出《關于湖南省大庸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的批複》。國務院又于同年8月份公布了國家第二批風景名勝區,将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等三個風景區合為一體,稱為武陵源風景區。
這次管理體制的巨大變化,解決了這個長期困擾景區管理和發展的大難題。建市之後,沒有了地域和利益之争,群衆之間開始友好往來。
回憶建市的艱難,蕭征龍深有感觸,他說,建市靠的是“三個一”。這“三個一”即:100名工作人員、一輛舊桑塔納轎車和100萬元籌備金。雖然那時候條件簡陋、物資匮乏,但大家團結共事、精神充實、工作勤奮,留下了很多珍貴的記憶。“三年裡,市委市政府辦公地點就搬了三次。”
蕭征龍說,從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掌故。
1988年底,媒體人士給大庸市委市政府來信,建議大庸改名為張家界,“庸”正面理解為安居樂業,反面理解則是庸人、平庸。他們還表示,更名具有現實意義,“張”有張開之意,“對外開放,國家振興,才能走向世界,故名張家界。”
在當時市縣區召開的兩會上,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提出更名之事。在遊客的呼籲、對外開放的要求和各界代表的建言之下,1991年,更改市名的工作啟動。
1994年4月4日,國務院下文批複同意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同年4月23日,省人民政府在長沙召開了行政區劃更名新聞發布會。5月18日,大庸市直各單位正式挂出“張家界市”的招牌。從此,大庸作為行政機關的名字,成為曆史。
“30年前大庸地級市的組建,是堅持改革開放的産物,當年的初衷是,希望以旅遊業為龍頭,全面實施旅遊帶動農業,工業、其他第三産業的發展。”蕭征龍告訴記者,建市30年來的發展證明,當時省委省政府的決定是正确的,是實事求是的,也是與時俱進的。
目前,張家界正實施"旅遊 "舉措,堅持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經濟現代化體系,開創張家界市旅遊新局面。“張家界現在的發展态勢,超過了我30年前的預期。”蕭征龍激動地說。
張家界建市為湖南改革開放镌刻下衆多的探索印記。據統計,2018年,張家界市接待遊客從建市之初的54.7萬人次增加到8521.7萬人次,增長了155倍,旅遊收入從2491萬元增加到756.8億元,翻了11番。30年,張家界市從“旅遊立市”到“旅遊大市”,從“打開山門”到“開放崛起”,從“深閨山水”到“璀璨明珠”。
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委網信辦指導 新湖南客戶端出品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朱玉文 視頻 周林熙 視覺 陳青青
[責編:胡澤彙]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