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攝影 徐瑛蔓
“關于成都的自然山水的調子是誰定的?杜甫。他怎麼定的?用一首一首詩歌定的。”“離開成都,他有點後悔。對于他,再找不到比成都更好的地方了。” “唐代的錢币蕩然無存,但是唐代的文字、詩歌卻流傳下來,被我們閱讀。”
2月12日下午,在輕柔的音樂中,由川觀新聞、封面新聞、上行文化主辦的“杜甫 成都 詩”精品系列講座首場開講。在這場講座中,阿來詳細解讀《成都府》,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金句頻出。
他從“說文解字”、“用典”,“其他詩人關于成都詩歌的對照”等多角度,細緻、全面解讀了這首詩。并由這首詩延伸開來,旁征博引,思接千載,談及城市、文明、語言、記錄的意義。除了《成都府》,他還特别提到李白、陸遊、王粲、左思等詩人的多首詩句以及《淮南子》,信手拈來,表現出一名優秀作家積累的強大的文學、曆史素養和見識。封面新聞對此次講座進行全程視頻直播。讀者們在現場,在雲端,趕赴了一場春天的詩歌約會。
阿來一字一詞解讀了《成都府》的含義。比如從“翳”字的四川話意義,談到日本唯美主義作家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贊》:“美,不存在于物體之中,而存在于物與物産生的陰翳的波紋與明暗之中。離開陰翳的作用,也就沒有美。”從桑榆的字面意義到杜甫抵達成都是在傍晚黃昏的時間深意。延伸出以杜甫這個偉大的詩意靈魂的核心命題:詩歌怎麼跟一個人的生命、大自然、家國産生聯系?
當杜甫從甘肅來到蜀地
《成都府》移步換景記錄詩聖的孤獨
公元759年臘月。唐朝。國家動亂未已。一個形色憔悴的中年人行走在古蜀道上。越過秦嶺後,山色蒼翠些了,風還冷,卻多含了些滋潤的水汽。這個中年人就是杜甫。他從中原、西北進入西南,發現這裡的植物更蔥郁。新鮮之念與故土之思,在心中交織。幸好還有詩歌。可以緩解孤獨。“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蔔見故鄉。大江東流去,遊子去日長。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箫間笙簧。信美無與适,側身望川梁。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衆星尚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傷。”這就是《成都府》的由來。這是杜甫從甘肅進入成都寫的第一首詩。他把自己一路上行走、觀察、發現、體驗、感受、情感起伏,并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表達出來,成為千古詩句。一代代人閱讀,感受到杜甫的心緒。阿來說,《成都府》 這首詩不是杜詩中最出名的,大衆流傳度不高,但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如果說《成都府》是移步換景式、記錄叙事風格,阿來認為杜甫寫的另外一首成都詩歌《贈花卿》就是印象派。“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這兩首中的詩句,流傳度非常高。但阿來說,其實詩仙和詩聖的詩歌本意是有微妙的諷刺含義,“但是逐漸這種諷刺的含義被人們擱置,隻用這些金句去表達正向的情感。在文學閱讀中确實會存在的“誤讀”現象,問題不大。”
從《成都府》到成都這座城,阿來引用《漢書·地理志》:“蜀郡有成都縣,唐為成都府。”《舊唐書》“成都府,在京師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裡,去東都三千二百一十六裡。”揚雄《蜀都賦》“爾乃其都門二九,四百餘闾。兩江珥其市,九橋帶其流。”李白《登錦城散花樓》“春江繞雙流。”等多首古詩來梳理成都的前世今生。他提到,成都城牆的主體是土牆,下雨容易崩壞,後來人們就種芙蓉花樹,用其根系抓土固定住城牆。這就是為什麼成都叫蓉城的原因。”
杜甫所有的美好
都從書寫凸顯出來
梳理城市的曆史,離不開文化、文字、尤其是文學的表達。詩句中的成都,更是讓成都擁有了更深刻的精氣神。阿來說:“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唯有跟文字、文學聯系起來, 城市的生命才會真正産生。其中文學表達是非常重要的言說和表達。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我一直在關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現的進展:會不會出土系統的文字。因為對于古蜀文化的闡釋,文字非常重要。”
在演講中,阿來也不無犀利地提醒讀者,注意不要把文化這個概念泛化,動不動就鍋盔文化、肥腸文化等等。“其實隻能算是飲食習慣而已。文化中最精髓的還是文學,還是審美。”
杜甫之偉大除了他的現實主義思想,還在于,他的詩歌對我們民族語言的貢獻。杜甫的很多詩句已經進入了我們語言的血液河流中,成為漢語、中文的一部分。在演講的末尾部分,他提到奧地利大詩人裡爾克的名句結束整場演講:“ ‘在你眼前,一個人會從他那美好當中,靜悄悄地清晰地凸顯出來。’ 杜甫是一個詩人,他所有的美好,尤其是他在成都生活5年所留下的美好,都從他美好的書寫凸顯出來。今天我們通過閱讀,這種美好,一點點凸顯出來——他的審美、風度、格調、品質、家國情懷。”
阿來系列講座——“杜甫成都詩”是阿來專門為阿來書房打造的個人精品系列講座,計劃每兩周一期。此次系列講座以“杜甫 成都 詩”為名,“自1996年到成都生活,越來越熱愛成都,成都也在成長。杜甫更是我細讀多年的對象。在我心裡,這三個詞完美融合了我想要講的内容。” 阿來解釋說。
一場過後,意猶未盡。阿來也對讀者發出下一場演講的誠摯邀約,“這隻是開場。下次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