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30歲的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之戰中被劉邦數十萬大軍擊敗,殺出重圍後來到烏江邊的烏江亭。
這時候,項羽尚有機會乘船渡過烏江,躲避過劉邦軍隊的窮追堵截。
可他卻仰天大笑,高呼:“天亡我,非戰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于是便拔劍自刎,把鮮血灑在了烏江大地上。
項羽為自己未竟的霸業,畫上了一個句号……
那時的他肯定沒想到,1300多年後的一天,一位名叫李清照的女子路過烏江時,會為他寫下一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夏日絕句》
短短20個字,卻似有千鈞之力,震撼人心,連鬼神聽了恐怕都要為之顫抖。
更令人詫異的是,這樣豪壯的詩句,竟出自一瘦弱不堪的女子之手,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回想一下,你們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小編初讀時,确實被震撼到了,而後不管讀了多少遍,依舊覺得氣吞山河,激勵人心。
那麼問題來了,李清照為何要這樣寫呢?
這恐怕還要從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說起。
公元1127年,金兵揮師南下一舉滅宋,不堪一擊的北宋王朝從曆史的舞台中落下帷幕。
随之而來的,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宋徽宗父子及後宮三千多名嫔妃、官員,被當作牲畜一般押往五國城,太平百年的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混亂之中。
那些平日裡在朝堂上說得激情四射的士大夫們,如今個個張皇失措。
有卑躬屈膝繳械投降的、有不顧國家安危隻想着逃跑的,甚至還有為了活命直接典妻賣子的......
從小以“女中巾帼”自诩的李清照,驕傲了大半輩子的李清照,看到國難來臨時那些大宋朝男人們的醜态,心中悲憤交加。
隻能長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突然之間,她真正理解了花蕊夫人那首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花蕊夫人《述亡國詩》
更讓她絕望的,是丈夫趙明誠的軟弱。
金兵南下後,趙明誠被任命為江甯的知府,官位相當于今南京市的市長,可謂重用。
可當國家危難存亡之際,趙明誠不僅沒有拿出誓死力争保家衛國的勇氣,還在戰亂中棄城而逃,連妻子都不管了。
男子漢大丈夫,李清照甯願他為國為家血灑戰場,也不願他當一個苟且偷生的“亡國奴”。
整個大宋,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都渾渾噩噩地活在一片混沌之中,迷茫、無助、驚恐......
在途經烏江時,她想起了西楚霸王項羽。
同樣是從江南起家,他卻能直搗鹹陽縱橫八荒,即使失敗,他也能從容就死,如此英勇的男人,才是李清照心中的英雄。
于是,她便憤然寫下這《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決。
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
“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
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複任何言語!
她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實在是振聾發聩!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千年來,時代早就變了,昔日的西楚霸王也好,後來的李清照也罷,都成了教科書上的傳說,成了遙遠的曆史。
但這種凜然風骨,甯死不屈的精神,仍舊充斥于天地間,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國人奮勇向前。
不論過了多少年,這種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尊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