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有狙①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②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衆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诳⑥之曰:“與若⑦芧⑧,朝三而暮四,足乎?”衆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衆狙皆伏而喜。
注釋宋國有個飼養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歡猴子,養的猴子成群,他能夠理解猴子的心意,猴子們也能懂得他的心意。這個人減少家裡人的口糧,來滿足猴子們的需要。
不久,他家裡的糧食不夠了,他打算限制猴子們的食物,但是擔心猴子們不順從自己,就先哄騙猴子們說:“我給你們橡果,早上三個,晚上四個,這樣足夠嗎?”猴子們聽了都跳起來,非常生氣。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橡果,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足夠嗎?”猴子們一聽都趴在地上,十分高興。
說“損”:“損”的本義是“減少”。如上文中的“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又如《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損”在文言文中還有以下常見釋義。
“朝三暮四”與“朝秦暮楚”
“朝三暮四”的故事在《莊子·齊物論》中也有記載,現在作為成語。
“朝三暮四”與“朝秦暮楚”均含貶義,現在經常被人混用,其實它們的原意是有區别的。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名義上改變而實際上不改變。
“朝秦暮楚”,意思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個大國相互對立,時常打仗。臨近的小諸侯國時而依附于秦國,時而又依附于楚國。用來比喻人沒有原則,反複無常。
但是後來“朝三暮四”也被用來比喻變化不定,反複無常。
封侯挂印
猴的寓意
在傳統文化中,普遍認為猴是吉祥物。因為猴與“侯”諧音,所以由此産生了很多的吉祥的圖案。
猴的成語
猴年馬月:泛指未來的歲月。
猴子搏矢:形容喜歡賣弄小聰明的人容易上當。
尖嘴猴腮:尖嘴巴,瘦面頰。形容人相貌醜陋粗俗。
沐猴而冠:猕猴戴着帽子裝扮成人的模樣。比喻徒有儀表或地位而沒有真本領,也可形容壞人裝扮成好人。
弄鬼掉猴:比喻調皮搗蛋。
殺雞儆猴: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别的人。
軒鶴冠猴:乘軒之鶴,戴帽之猴。比喻濫廁祿位、虛有其表的人。
猿猴取月: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猕猴騎土牛:比喻職位提升很慢。
出處戰國·列子《列子·黃帝》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