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棍棒之争”外,槍矛和槊之間也存在一筆糊塗賬。網上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将槍矛劃分為兩種兵器,而對槍和槊的區别卻含糊不清。錯誤的觀點,一傳十,十傳百,謊言就變成了真理。
和“棍棒之争”一樣,也是用長短來區分槍和矛。一說鋒長如劍為矛,短刃如箭頭是槍。一說“槍長丈八為矛”,短則為槍。還有說硬杆為矛,軟杆為槍。費盡心思,巧立名目,就為了将槍和矛拆分開來。
事實上,矛有長矛,也有短矛,其鋒也有長有短。大槍長一丈零八寸,花槍長七尺,其鋒也是可長可短。至于硬杆為矛,青銅時期的矛杆是很難保留到現在的。如果我現在做一個矛頭,裝一個軟杆,你說是矛還是槍?
其實矛和槍真正的區别,他們卻絕口不提。衆所周知,矛和槍出現的時代不同,矛是青銅時期的産物,槍是鐵器時代的産物。還有,就是材質和制造方式不同,矛是青銅鑄造的,槍是鋼鐵鍛造的。這些差别,在其它兵器方面都存在。
矛和槍,除了出現的時代不同,材質和制造方式不同外,基本造型和功能都是相同的。事實上,基本造型和功能是劃分兵器種類的關鍵因素,至于材質和工藝可以随着技術的發展而适時改進。
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一位家長在紙上寫了一個“一”字,教孩子識字。教了半天,孩子總算是記住了。第二天吃飯時,家長用濕抹布在桌子上寫了一個“一”字,讓孩子認。孩子卻怎麼都不認識。家長說,這不就是我教你的“一”字嗎?孩子說,原來是它,才過了一天,怎麼就長這麼大了呢?
講完了槍矛,再說槍和槊的區分。槊和槍造型相似,區别在于槍有鋒,而槊無鋒。槊是一種破甲兵器,在功能上和槍不同。破甲兵器一般都比較厚重,主要是用來對付重裝甲的。騎兵用的稱“馬槊”,較長。步兵用的稱“步塑”,較短。在一些非裝甲作戰時,槊不如槍便利。
戰場環境是複雜的,槍和槊各有其用武之處。為了方便攜帶,人們将槍和槊組合成了一種兵器。即長杆的一頭裝槍頭,另一頭裝一個“三棱破甲錐”,稱之為“槍纂”,其實就是當槊用的。因為槍的用途較廣,所以槍槊組合還是稱作“槍”。
後來,火器大量裝備軍隊,破甲兵器也逐漸被淘汰了。清朝士兵裝備的紅纓槍,已經沒有槍纂了。人們淡忘了槊的樣子,自然也無法區分槍和槊。有一種觀點認為,槊是因為造價太貴而被淘汰的。可寶劍的造價更貴,卻從未被淘汰。相比槍的精細打磨,槊的制作應該更廉價才是。
槊的造型多種多樣,如三棱錐形、四棱锏形、鞭形、叉形、狼牙形等。當然,功能大同小異,主要是以穿刺破甲為主,擊打破甲為輔。常說的“獨腳銅人槊”,體型大,份量重,主要以擊打為主,沒有了穿刺破甲功能,實屬于錘而非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