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曆史系副教授姜鵬與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近日受邀作客滬上學習讀書會,在浦東圖書館以“當司馬光代言人遇到唐代戶籍警”為題,與讀者一起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鑒》的當代意義。
姜鵬近兩年來一直緻力于研究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他對《資治通鑒》的定位是:一部傳統的史學經典名著,并分别從“經典”“史學”“傳統”三個關鍵詞切入做詳細解讀。他認為,從對真實性的追求角度來講,在傳統史學當中,《資治通鑒》具有典範性,而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對曆史真實性的超越。作為一個儒家士大夫,司馬光有着堅定的價值理念,就是要通過寫《資治通鑒》,對于當時的世道人心,乃至治國理政有所幫助。
“如果我們隻把《資治通鑒》看作史料,是一種嚴重的偏失。”陳尚君對司馬光和《資治通鑒》做了高度評價,稱司馬光為“千年史家之魁”。他說,編纂《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在政治上失意以後的人生選擇,這個選擇對他一生非常重要。出則能治國家之大事,退可以成一部著作流傳千載,這是司馬光很了不起的地方。但是對《資治通鑒》的價值,當代學者認識不足。許多學者隻看到了它的史料價值,《資治通鑒》的可貴在于,它把傳統的以紀傳體為主的史學著作涉及的1300多年史事的所有細節,以他的著作做了重新還原。書裡有治國理政的方略,也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所以流傳千載,風靡天下,始終不衰。
姜鵬進一步解釋,《資治通鑒》裡面沒有一個字講宋代,但是字字指向宋代,應該從一個思想的、觀念的高度來理解這個問題。“司馬光對于什麼樣的國家是好的國家,什麼樣的政府是好的政府,什麼樣的官員是個好的官員,是有深刻思考的。隻有把這些問題理解了,才能夠感覺到司馬光在通過曆史的寫作,寄托某種理想,通過這種理想再來返照宋代的曆史現實。”
“司馬光的治學方法在當代仍然有非常特殊的示範作用。”陳尚君用“現代學術意識”一詞來強調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一個超越時代的實踐。他用六句話概括《資治通鑒》的成功之處:知所進退、皇帝支持、助手得力、史觀通達、方法得體、親力親為。“一個人要成就偉大的事業,是要有非常堅定的毅力和開闊的眼界,這是司馬光成功的最根本。”陳尚君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顔維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