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相見不如懷念感悟?在鄧麗君逝世27年(鄧麗君逝世于1995年5月8日)的日子裡,她曾演唱的一首《相見不如懷念》,成了人們今天紀念她的首選歌曲歌曲優美動聽,演唱聲情并茂,實屬精品中的精品,絕對百聽不厭,曆久彌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也許相見不如懷念感悟?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在鄧麗君逝世27年(鄧麗君逝世于1995年5月8日)的日子裡,她曾演唱的一首《相見不如懷念》,成了人們今天紀念她的首選歌曲。歌曲優美動聽,演唱聲情并茂,實屬精品中的精品,絕對百聽不厭,曆久彌新。
好在,我初聽便知曲中意,再聽更是曲中人,因此,我始終欣賞鄧麗君的演技,青睐曲調的優美,卻從不認可“相見不如懷念”的思想。
“相見不如懷念”,适用範圍極小,不具普世價值,如果不加選擇地廣而用之,必然會背離生活的底層邏輯,錯失一段人間真情。
“相見不如懷念”,表達的是一種情淺緣盡的情感,是一種無奈,是一種貌似理智的矜持,其實,它背後的潛台詞呼之欲出:“懷念不如相忘”,“糾纏不如兩清”。如果是情深緣在,那絕對不會是“相見不如懷念”,而定然是“懷念不如相見”。不然,就不會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歎驚豔世界。
是的,不管是“情深緣在”,還是“情淺緣盡”,“懷念”與“相見”都不是選擇關系,而是因果關系:“懷念”是“相見”的前提和緣由;“相見”是“懷念”的願景與結果。沒有“懷念”就不會有“相見”,“相見”是“懷念”的頂級形态,或者說,“相見”是“懷念”的終極表達形式。如果我們把“懷念”當作是一種理論,那麼“相見”就是實踐。“懷念”是真是假,是深是淺,需要“相見”的檢驗。“懷念”——“相見”——“懷念”,這才是生活的自然邏輯,沒人敢背離,也沒人想背離。
既然“懷念”必然走向“相見”,那為什麼有人甯可“懷念”,也不願“相見”呢?那是因為,有一種“相見”叫尴尬,有一“相見”叫失望。
我們知道,“相見”在生活中常常呈現兩種形态:第一種是不期而遇。這樣的相見,給“情深緣在”的人以驚喜,給“情淺緣盡”的人以尴尬。第二種是相約而至。這樣的相見,給“情深緣在”的人以溫存,給“情淺緣盡”的人以了斷。所以,見與不見,都不是“懷念”的錯,而是患得患失惹的“禍”。
當然,“相見”與“懷念”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相處模式。“懷念”簡單,單向即可,可以我行我素,不分時間、地點、環境、場合,想怎麼懷念就怎麼懷念;“相見”複雜,需要雙向奔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給力,講究時間、地點、環境與氛圍,拒絕我行我素,否則,就别怪“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正因如此,司馬光在單相思的痛苦中寫下了“相見争如不見”(見《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的詩句,表達見後反惹相思,不如當時不見的複雜情感。納蘭性德在《木蘭花·拟古決絕詞柬友》中也借棄婦之口,寫下了“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慨歎,曾經的相親相愛已經變成了今天的相離相棄:“初見”值得“懷念”,如今何須飲恨“相見”!
這就告訴我們,生活中确實有兩種情形叫人“相見不如懷念”:一是暗戀、單相思;二是移情别戀、相離相棄。除此之外,誰還敢再說“相見不如懷念”?就連腦癱身殘的餘秀華也能克服重重困難,《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何況我們這些身體健全情感豐富的壯男盛女?
所以說,“相見不如懷念”适用範圍極小,不具普世價值,是情淺緣盡者的故作矜持,是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我們千萬不要廣而用之;“懷念不如相見”才是絕對真理,是情深緣在者的願景與期盼,是自然而然的生活邏輯,我們千萬不要棄而不用。
但願,天下有情人都能如願“相見”,且不負“相見”,哪怕“鵲橋相會”隻有一年一度,也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