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著名的無為的概念。對于此概念,很多人存在很大的誤讀,通常的情況是,人們都會根據字面意思,來進行解讀和理解,那麼無為似乎就成了什麼也不為,啥也不幹。稍微一細想,這顯然是不對的,老子怎麼可能讓你什麼都不幹呢?這也太說不過去了。
那無為又該如何理解?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着手,來把握無為的真正含義。
無為,在老子的概念裡,主要是一種政治理念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張,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于那一句“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又該怎麼理解呢?正确的解讀應該是,治理大國要像烹饪小魚一樣,無需過多的程序,無需刮啊切啊的,無需太多的翻騰,隻需要簡單烹調,由它自己生成味道,少做幹預,自然就好了。
意思其實很明顯,老子的主張就是少折騰,少幹預,讓民衆按照自己的節奏,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其實我們考察一個概念,都應該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聯系起來,老子的時代是何種背景呢?春秋末期,群雄并起,戰亂頻仍,百姓流離的時代,由亂到治,由分到合的一個過渡的時代,想到了這一點,理解老子的觀點,就很容易了。
所以,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一種政治理念,提倡的是對民衆的幹預和管制,越少越好,讓他們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好。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依自然之道而為老子最看重的就是自然之道,何為自然之道,那就是事物本來該有的樣子,就是自然之道。老子把萬事萬物固有的、自然的狀态看得非常重,所以無為的概念,其實就是說,在自然面前,保持它原有的狀态,不去過多的改變它,不要去改造它,就這一點來說,是無為的。
但是在維護自然之道的無為的範圍之下,一個人還是要有所作為,或者說按規律而為,順勢而為,這都是必須的。以老子非常推崇的“水”的狀态為例,水本身很“低調”,姿态很低,與世無争,别的物體不願意去的地方,它願意去,利萬物卻不争功,身段非常柔軟,但是做事卻很堅定恒久,不達目的不罷休,善于變通,善于伺機而動。
這些“水”所具備的特性,一方面是水之特點,一方面用在人的身上,也非常之形象,“夫唯不争,故莫能與之争”,老子又說,“夫唯不争,故無尤”,正因為水看起來很弱,但實際上又很強,看起來不争,但是最後卻赢了,且很少有人抱怨于它。這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有為。
通過以上兩點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的無為,重在依據自然之道而為,維護主體的本身的自然的樣子和狀态,主張較少的去幹預它,有點我們所說“原生态”的意思。而無為概念的背後,又是一種積極的有為,就像水一樣,看起來無所争,最後卻赢得了所有。所以綜合來看,無為,并不是消極的世界觀,而是一種科學的有内涵的認知,不要誤會了無為的本來含義為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