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對聯的起源及特點及使用範圍

對聯的起源及特點及使用範圍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6 23:03:26

對聯的起源及特點及使用範圍?對聯,又稱楹聯、刈子、聯語,是由兩牛字數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諧、語意相關的漢字序列組成的獨立文體多用來懸挂或粘貼在牆壁和楹柱上,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對聯紮根于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詩經的對偶規範、諸子百家的學說、辭賦的修辭文采、骈文的對仗聲律、唐詩的風範格韻以及民間的桃符形式為一體,題材豐富、風格多樣,集情意韻形之美,收雅俗共賞之效這一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學傳統藝術形式,源遠流長,曆經千餘年不衰,深受社會各界廣大人民群衆所喜愛,成為我網文藝自花園中一枝精緻奪目的奇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對聯的起源及特點及使用範圍?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對聯的起源及特點及使用範圍(對聯的起源及發展)1

對聯的起源及特點及使用範圍


對聯,又稱楹聯、刈子、聯語,是由兩牛字數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諧、語意相關的漢字序列組成的獨立文體。多用來懸挂或粘貼在牆壁和楹柱上,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對聯紮根于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詩經的對偶規範、諸子百家的學說、辭賦的修辭文采、骈文的對仗聲律、唐詩的風範格韻以及民間的桃符形式為一體,題材豐富、風格多樣,集情意韻形之美,收雅俗共賞之效。這一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學傳統藝術形式,源遠流長,曆經千餘年不衰,深受社會各界廣大人民群衆所喜愛,成為我網文藝自花園中一枝精緻奪目的奇葩。

對聯的起源可以遠溯到桃符。桃符,又名仙木,是占人過年時懸挂在門兩邊,畫着傳說中鎮邪除妖的神荼和郁壘神像的桃木闆。後來桃符逐漸簡化,上面隻畫符咒或隻寫“神茶”、“郁壘的名字。這種桃符每年除夕更換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但這種桃符隻是為了求神滅禍、祈求吉祥,沒有獨立使用對仗句子的意識,還不是文學意義上的對聯。五代時,符咒和“神荼”、“郁壘”的名字逐漸被聯語替代。據說這源于後蜀國君孟昶的一個突發奇想的旨意。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64年)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題寫對句比試才華。群臣寫來寫去,孟昶都不滿意。最後孟昶索性自己提筆寫出了一副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後來這種過年在桃符上寫聯話的形式慢慢傳入民問,深受百姓的喜愛,越傳越廣。雖然這副五言聯并不一定是我國的第一副對聯,但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它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從文學自身發展規律來考察,對聯的形成是有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過程的。《詩經》、《楚辭》、諸子百家著作、漢賦、唐詩等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對偶句,是對聯的原始形式。《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分為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詩經》中已出現了一些對偶句,如《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再如《大雅·旱麓》中:“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豈弟君子,遐不作人”。《詩經》中的對偶句排列整齊,且字數相等,對後世的唐詩和對聯的形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啟迪作用。春秋末年,各國封建統治者紛紛搜羅一些文人志士,為鞏固他們的政權服務。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分子中逐漸湧現出了不同學派,各流派互相辯難,争芳鬥豔。我國思想領域裡出現了百家争鳴”的局面,湧現出了像孔子、墨子、老子、荀子、莊子等名人,并産生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學派的一系列學術體系。諸子學說論述精辟,特别講究語言的精練,文章中大量的對偶句可以看做是對聯的早期形式,如:“情欲信,辭欲巧”,又如《尚書·益陳谟》中提的“滿招損,謙受益”,《論語·雍也》中“乘肥馬,衣輕裘”,《論語·述而》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等。《楚辭》起源于戰國時的楚國,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離騷》是辭賦之祖,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騷”體對後來“賦”的形成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其樸素的對仗形式,又為對聯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漢代是我國古代文化昌盛的時期,賈誼、枚乘、司馬相如、王褒、揚雄、班固等一大批文學家的賦,對仗工整,較之單行散句有着更為獨特的美感形态。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對語言工整華麗的進一步追求,又形成了新文體—骈文。骈文中對句很多,較之漢賦中的對句,在句式的對仗工整及音韻的和諧方面又進了一大步。

隋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鼎盛時期。一些文人墨客喜歡将精彩之筆凝注于對句上,一時形成“摘句欣賞評風”的時風,湧現出了大批著名文學家及傳世佳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佳作不光是對仗工麗的名句,更是對聯的典範,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天水一色,風月無邊”;杜甫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白居易的“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也難”;李商隐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駱賓王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等。由此可見,唐代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對聯的産生打下了基礎,完善了白身的規則,使對聯脫穎而出,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宋代以後,由于受詩詞的影響,對聯在對仗方面更為講究。當時的對聯作者匚不在少數,對聯的應用範圍也有所擴展,從宮廷園囿、庶民百姓的門庭、楹柱,流傳到名勝古迹、寺廟廊院。明清時期是對聯的鼎盛時期。統治階級對骈文和對聯非常看重,還将其列入科舉考試。文人将時局政見、流派紛争通過對聯的形式予以表達。對聯的應用遍及社會的每一個階層,蔚為大觀。對聯不論是在内容上、還是藝術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誰是第二?”(張之澗出句)“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梁啟超對句)“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