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曦
曾不止一次分享過,自己去旅行最讨厭就是要買手信或“帶貨”。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去旅行竟要有“壓力”,因為找不到你心儀的東西而苦惱、為要“買手信”,竟刻意要預留半天寶貴的時間去做這些無謂事,這是我的時間、我的旅行,并非為你而去、為你而活。
因此,我最反感就是,每次去完旅行回到香港,身邊人第一句就問:“手信呢?”這種“老奉”的程度真不知是誰想出來的文化。當然,看到朋友心儀的東西,我也會順帶一買,而辦公室的“手信文化”就阻止不了,為免被閑言閑語,外國太貴,回港後去那間“7乜9”你都要買。
(圖源:阿曦)
因此,我不買手信給别人,也不會苛求别人一定要有手信或“帶貨”。
更讨厭的,就是對方“嫌三嫌四”。我覺得這是禮貌,都請先客套地收下。曾試過一次送贈友人,竟然換來一句:“嘩你唔好再細盒啲”,也試過被人當面說:“咁難食嘅”,再難聽就是“喺機場求其買架?”聽來何等難堪兼難受。另外一樣就是“帶貨”,答應了你,明明很趕都得刻意去找,若買服飾或“包包”,更随時又被罵“唔啱款”、“唔啱size”,我可得是跟着你的要求去買,也沒有收你一分錢差額呀,難道我的時間、我的行李空間不值得你去尊重?幾乎一份“手信”可以看清一個人的内心了。
如是者,經過了一次又一次“求”人拿手信(最後就算約得到,也是一副“免為求難收下”的樣子),我真感到洩氣,我跟自己說,算了吧,我不會再買手信或“帶貨”了。
(圖源:AFP)
有時候,這種買手信的“壓力”,買者難堪、收者亦難堪。若對方“為買而買”,當收到了一個不知哪來的鎖匙扣或磁石,你還得強顔歡笑“假鬥假”說很喜歡,最荒謬有次有人拿了一堆旅行時的火車票充當手信,我都不知給何反應。
作為一個喜歡旅行的人,最好的手信,就是你的照片,或是旅行上的所見所聞,無謂破費去做無聊事啦。跟外國朋友談起,會發現,這些奇怪的“手信文化”,似乎是華人獨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